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5: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19:39
《名医别录》是一部重要的药学著作,全称为《名医别录》(简称《别录》,3卷),辑录者身份不明,但通常认为是陶氏所为,约成书于汉朝末期。这部著作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补充了365种新药物,详细记录了它们的性味、毒性、功效主治、药性相克相宜以及产地等信息。由于它是由历代医家不断汇集而成,因此得名《名医别录》。虽然原书已失传,但其部分内容得以在《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书中找到线索。
清代的黄钰编撰了一卷《名医别录》选集,聚焦于常用药物的主治,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作为《本经便读》的附录。此版本辑录了143种药物,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每种药物配有便于记忆的四言歌括。现代,尚志钧辑校的《名医别录》共3卷,收录了745种药物,按照《本草经集注》中的分类和顺序进行排列,并进行了详尽的校正工作。
尽管原书已失,但《大观本草》和《政和本草》等后世著作中仍保留了部分《名医别录》的内容。原书中的药物数目可能超过730种,遵循《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分别代表不同的治疗作用,同时植物、矿物和动物药物也有所区分。书中对每种药物的描述包括正名、性味、主治、别名、用法用量、形态、采集炮制方法以及药性相克,与《本草经》基本一致。特别的是,《名医别录》中部分药物的主治功效超越了《本草经》,如桂的发汗作用和百部根的止咳功效,使得该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本草学具有重要价值。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19:38
《名医别录》是一部重要的药学著作,全称为《名医别录》(简称《别录》,3卷),辑录者身份不明,但通常认为是陶氏所为,约成书于汉朝末期。这部著作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补充了365种新药物,详细记录了它们的性味、毒性、功效主治、药性相克相宜以及产地等信息。由于它是由历代医家不断汇集而成,因此得名《名医别录》。虽然原书已失传,但其部分内容得以在《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书中找到线索。
清代的黄钰编撰了一卷《名医别录》选集,聚焦于常用药物的主治,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作为《本经便读》的附录。此版本辑录了143种药物,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每种药物配有便于记忆的四言歌括。现代,尚志钧辑校的《名医别录》共3卷,收录了745种药物,按照《本草经集注》中的分类和顺序进行排列,并进行了详尽的校正工作。
尽管原书已失,但《大观本草》和《政和本草》等后世著作中仍保留了部分《名医别录》的内容。原书中的药物数目可能超过730种,遵循《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分别代表不同的治疗作用,同时植物、矿物和动物药物也有所区分。书中对每种药物的描述包括正名、性味、主治、别名、用法用量、形态、采集炮制方法以及药性相克,与《本草经》基本一致。特别的是,《名医别录》中部分药物的主治功效超越了《本草经》,如桂的发汗作用和百部根的止咳功效,使得该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本草学具有重要价值。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