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点解无量,与无量解一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6: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5:05
2020.3.29 佳豫
《与一点解无量,与无量解一点》(解读论语第42天)
日经第347篇(里仁第四)
经典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太极图外面是个圆,中间是条曲线。那我们看到了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不论中间的曲线如何波动翻滚,无论从何点开始出发转动,一切都会回归到起点。也就是说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一切都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从字面看,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们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不过就是忠恕罢了。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这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我们看书时有没有发现书会越翻越厚,这里面也可以说,随着我们自己的精气神不断增加和作者相互碰撞的感觉越来越浓厚。在看的同时,自己的思想心念在不断的增加并精进,因为看到的每一句话都会在无意识的时候,产生想法和念头。高潮时,你可能会拍上自己的大腿,来一句“哇,太对了!哇,太妙了!”
那这个厚度也可以说是能量的厚度提升,随着思想的不断碰撞,就像雨滴打落水中的波纹一样,辐射面是越来越大的。
圣贤得出的道也是通过生活上很多方面的总结和印证而来,我们看到的已然是浓缩的精华,随着不断用自己心念去碰撞圣贤的心念,并加以解读时,我们就越来越明了见性,就又有了另一个属于自己的总结。虽然可能用字不同,表达的内容却一致。所以我们会说,儒释道三家是相通的,只是大师的角度不同,同时他们的频率是一样的,万法皆空,万物一体,一切都是合一的。
也就是说与一点中解无量,亦可以,与无量中解一点。还有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那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简单的就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不论在人生中发生过什么喜怒哀乐,都要学会总结与提炼。这便是悟道了,否则不还是在红尘中浮游,庸庸无为,碌碌无为,就像浮萍没有根一样。
那孔子这里说的,就是“道”要“一以贯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还要归一。
突然发现佛家讲皈依弟子,这里感觉也是用了一个同音字,皈依、归一,佛祖一直在暗示世人,真正明白归一的内涵,才能放下,才能去皈依佛门,而不是就个过场,走个形式,拿个证书。
那参是曾子的名字,他叫曾参。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名只有老师和父母可以叫,其它人不能叫,其它人只能叫字,不能叫名,叫名是对他人的大不敬。连皇上也不能叫他人的名,只能叫字。中国人重孝道、重师道,父母跟老师地位是平等的。有句话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孔子是入世之道,老子是出世之道。
佛祖拈花示众,默不作声,众人不解其意,唯有迦叶破颜欢笑,佛祖对大众说迦叶是得真传了。那孔子这里说完后,曾子“诺”,孔子就直接走了,是其他同学问曾子,“忠恕”是曾子自己的理解。
曾子所说的忠恕不是孔子追求的道,但是忠恕也很接近出世之道了。所以至少曾子的追求道的方向是对的,所以,我们学习“忠恕”也可以有一天得道。
“指月之指”的故事有听过吗?就是一个人用手指着月亮对众人说,看这是月亮。大家顺着他的手指,看到了月亮。所以“忠恕”只是一个方法,不是道。也就是说把自私自利放下了,是恕道。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曾子其实是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的,在《雍也第六》里面:哀公问孔子,孰为好学者也。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也就是说,在众多的弟子中,只有颜回一个人得到孔子的真传,再无其二。可惜颜回英年早逝,这对于孔子来说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后面会有讲到。
我们去上过弦外之音,老师会体、相、用的讲课。那性对体、修对用。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自性,正所谓性空缘起,放下就会灵感自来,所以当放下并一以贯之,才能真正修得万事万物之缘法。
所以大道至简,长篇大论不如浓缩几句话,长话连篇不如浓缩几个字。古代有惜字如金,沉默是金。高高手都是不太爱说话的,喜欢独处。你看那些爱聊天的都在聊什么?很少聊大学之道,大部分都把时间浪费在家长里短,聊是非上。
孔子之道是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放下,才能见到那个道。这跟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一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