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方程模型(sem)要怎么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1: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02:15
在探索教师倦怠感的复杂影响因素时,研究者通过发放问卷收集了1430份数据,关注工作超负荷(work1, work2)、情感枯竭(ee1, ee2, ee3)、自我感丧失(dp1, dp2)和个人成就感(pa1, pa2, pa3)等变量,以及性别因素。结构方程模型(sem)在此背景下被选择进行深入分析。
模型构建首先基于理论假设和先前研究成果,构建潜变量间的路径图。目标是理解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影响关系和测量关系。模型设计应尽可能简洁,以便揭示更多变量的含义。例如,研究者通过路径图展示了工作超负荷对情感枯竭的正向影响,以及情感枯竭如何影响自我丧失感和成就感。
模型评估阶段,研究者使用SPSSAU的默认最大似然法ML估计参数,然后评估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通常,模型的拟合度越高,其影响和测量关系越准确。然而,初始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9.726超过了5,提示需要进行修正。修正过程可能涉及协方差关系的调整,例如,研究者根据MI指标建议值发现ee1和ee2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建议建立协方差关系。
经过反复的MI指标调整和模型拆分,研究者最终建立了ee1与ee2、ee1与work1以及pa2和pa3的协方差关系,使得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降至4.669,其他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模型拟合良好。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不仅揭示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还为理解倦怠感产生的深层次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欲了解更多关于教师倦怠感研究的详细步骤和结果,可访问SPSSAU官网获取完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