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4: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4:12
端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源自湖北的一支屯兵在白洋淀边建立村落,以屯田筑城为生。这里地处大清河水路要冲,东至天津塘沽,西北可达保定府,随着明朝政局稳定,特别是朱棣迁都北京后,大清河的水陆交通日益繁忙,成为漕运的重要一站。许多山西、山东、河南的人口流入,明洪武年间确立了建制,最初的村名为“段村”,其名源由未详。
清代康熙年间,白洋淀成为皇家巡幸之地,康熙在此建立了水围行宫。乾隆帝也曾多次造访,留下诗词赞美。然而,由于“段村”发音绕口,乾隆皇帝改名为“端村”。抗日战争时期,端村渔民组织的“雁翎队”活跃于白洋淀,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孙犁先生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荷花淀》和《芦花荡》,开启了中国文坛的“荷花淀派”。同时,《小兵张嘎》等影视作品也在端村取景,尽管如此,战争的残酷远超文艺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端村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曾隶属于白洋县、新安县、安新县、徐水县,直至现在。历史上的繁华使得端村在1948年被称为端村市。端村的漕运历史长达数百年,许多村民因此外出谋生,清明时节,天津和保定的后人仍会回乡扫墓,他们的祖先多源于此地。清同治年间发源于端村的西河大鼓沿着大清河流传,先在天津、北京等地发扬光大,成为重要的曲艺艺术。然而,随着大清河水运条件的衰退,端村的水运贸易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式微。
河北省安新县端村镇,位于河北省中部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北岸,是安新县12个乡镇行政单位之一。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4.30万(2006年数据)。镇政府驻东堤村。绝大部分为汉族,另外有满族、回族、壮族等三个少数民族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