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3: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0:27
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全国解放后,临县道情戏剧得到了国家重点扶持,成为地方小剧种之一。1959年,省文化局支持下,临县地方国营道情剧团开始筹备,正式成立于1960年。剧团不仅恢复了传统剧目的演出,还挖掘改编了民间戏曲,创作了现代剧目,丰富了道情剧目内容。在音乐和表演技巧上,剧团也进行了改良,让这个古老的剧种焕发新生。临县道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演出足迹遍布离石、柳林等地,甚至延伸到了陕西的榆林、延安。
然而,1965年剧团面临困境,归属药材公司管理后一度陷入停滞。文化大*期间,剧团遭受冲击,1968年与县晋剧团合并。1980年,临县县委决定由刘*副*(现任省政协*)负责,克服困难重建剧团,新招演员并采用内外交流的方式培养新一代艺术家。剧团在刘*的领导下重新崛起,红遍吕梁,赢得赞誉。然而,领导层变动和上级*影响下,剧团曾*离开家乡。直到剧团在太原站稳脚跟,省城文艺单位对骨干演员的关注使得剧团回归,剧种得以保全。
1986年,临县编委批准恢复剧团,但资金主要靠自收自支,剧团在艰难中发展。八十年代,剧团培养出多位尖子演员,多次在地区调演中获奖,被誉为“吕梁山上的一枝花”。进入九十年代,剧团面临经济压力,通过争取资助和负债投资维持运营,1997年大型现代道情剧《圪杈湾》的成功,为剧种赢得了认可。
1998和1999年,剧团通过排训班补充了新生力量,创作排演的剧目进一步推动了临县道情的发展。剧团在历次戏剧调演中屡获佳绩,如1962年的《柳树坪》、1988年的《菜园配》和《杀狗劝夫》,以及1997年的《圪杈湾》和2002年的《保姆》等,都证明了剧团的艺术成就。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原属道教声腔艺术。我国的道情有两大类, 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有“道家传道之情”之说。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