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8:35
克氏童年对学业兴趣不大,却热衷于梦想与拆解物品,展现惊人的洞察力。因病频繁,他利用居家时间研究时钟等机器结构。尽管老师认为他智力不足,但克氏不受影响,对赞美或批评无动于衷。他形容自己为容器,什么东西进去,什么就出来,没有任何东西留下。
1909年,因父亲是通神会员,克氏和弟弟尼亚常去阿迪亚尔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当时,通神学会负责人之一赖德拜特注意到克氏的灵光纯净,没有自私色彩,决定将两兄弟送往英国抚养,以训练克氏成为“世界导师”。在父亲同意下,兄弟俩的命运被注定。在勒琴斯夫人的照顾下,他们逐渐适应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尽管受到明星般的待遇,但克氏从未感到快乐,依旧害羞、体恤、温柔,考试成绩也不及格。他天生的空性使他难以通过背诵和记忆考试。最终,他勉强进入伦敦大学和梭尔邦大学,但还是未能完成学业。一战爆发,通神学会会员期盼世界导师能帮助世界,克氏的责任更加沉重。他被严密保护,随行人员众多,连坐火车都需紧邻车厢坐满随从。尼亚则渴望正常生活,但必须照顾和保护哥哥。尼亚身体不佳,染上肺结核,后来在美利坚合众国加州圣巴巴拉山谷区的欧亥暂住。
1922年8月,克氏经历“意识转化期”。从17日至20日,他陷入痛苦但不可解的状态,身体变得极度敏感。周围人不知所措。克氏的敏感度突然微细到连负面意念都承受不住,有时陷入出神状态,有时抱怨灰尘太多,有时冷热交战,有时变得死寂。一股巨大能量顺着他的脊柱快速上升至头顶,他感觉后颈和头顶剧痛,但无法停止过程,只能承受。20日晚,情况恶化,建议他到外面一棵胡椒树下静坐,他照做了。不久,他感到灵魂离开身体,飘浮至胡椒树上。天空出现一颗明星,他在狂喜和平静的状态下感受到佛陀的磁力,初次尝到真爱的滋味,对自己的角色有了信心。目睹转化的三人也有所改变。推测可能是“拙火”过程,具有改变身心的效果。过程持续到11月份,克氏的信心更加坚定。
1925年11月,尼亚健康恶化,而克氏需离开加州赴印度演说。当船到达苏伊士运河时,传来尼亚的死讯。克氏陷入极度悲伤,信仰系统面临瓦解。夜晚他呜咽呼唤弟弟的名字,清醒时沉默。十二天后,抵达可伦坡时,他看起来极为安详,焕发出神采,未留下巨大悲痛的痕迹。之后,他写下关于希望他人少受苦,若必须承受,应勇敢承担,避免留有太多伤疤的感悟。长久以来,他的智慧在痛苦中觉醒。1929年8月3日,克氏宣布解散“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捐款,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人为组织中,而属于个人了悟。他否定了所有通灵经验,认为心灵现象是人类接受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从此,他作为“世界导师”的身份开始光华四射。
1939年二战爆发,克氏感受到人类自相残杀的哀伤与冷静思考,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以简单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他尝试不同的禅定方法,对自己的意识和感官进行实验。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赫胥黎、嘉宝、卓别林、亨利·米勒等人。米勒形容克氏为能完全摒弃自我、认识的人。赫胥黎在瑞士听完克氏演讲后,称赞其演讲令人难忘,如同佛陀现身。欧美知识份子对与克氏的相遇赞不绝口。六十年代,反物质文明冲击欧美社会,克氏教诲与迷幻享乐主义相悖,让一些“花童”失望。但也有精英份子,包括物理学者大卫·博姆和心理分析专家,开始注意克氏教诲。他的言论和著作跨越宗教界限,为全世界所接受。克氏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90岁去世。
1986年2月16日晚九点整,克氏一生结束。他的六十册以上著作,皆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成,至今译为四十七国语文。欧美、印度及澳洲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的教诲强调人人皆有进入自由了悟领域的能力,真理指向同一境界。他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但不喜欢被称作“大师”。他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尊崇,但真正理解他教诲的人寥寥无几。他一直对世人讲话,直到1986年去世。他的著作至今仍对人们产生影响。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的第八个孩子,是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