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02:32
过增元教授长期致力于热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传热学、热流体学和热等离子体等关键领域。在热流体方面,他引入了热可压流体的概念,揭示了热绕流现象,建立了热阻力和热绕流的定量关系式,为热流体的理论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热等离子体领域,他提出电弧堵塞的概念,发展了一种用于热力学非平衡等离子体参数计算的新方法,对热等离子体加工具有重要意义。在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方面,过增元教授提出了载人舱内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地面模拟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拟装置,显著节省了实验时间和经费,有力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微尺度传热和传热强化方面,他提出了温差场均匀性原则等创新思路,实现了换热效率的提高,且不增加附加阻力损失,为微尺度传热工程提供了新途径。
过增元教授在热学的基础理论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提出了热的动质二象性说,引入了热质、热质势、热质能(火积)等概念,建立了热量传递的普适定律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的普遍原理。通过建立热量传递的动力学控制方程,探讨了傅立叶导热定律的物理本质,提出了亦适用于极端条件的普适传热规律。基于变分原理,他建立了传热过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应用于传递过程和热功转换过程的优化,显著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在学术成果方面,过增元教授著作丰富,包括《电弧和热等离子体》、《热流体学》、《场协同原理与强化传热新技术》等学术专著3部。他共发表了300余篇论文,其中70篇被SCI收录,涵盖了微纳米尺度流动与传热、场协同节能理论与传热强化技术、以及传热传质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热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体系,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在微纳米尺度流动与传热方面,过增元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微通道内气体流动、液体流动、热传递等现象,为微纳米尺度传热与流动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场协同节能理论与传热强化技术方面,他们深入研究了流场与热流场的协同控制原理,提出了增强传热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在传热传质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过增元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气态相变、热导率、特定热容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纳米材料与结构的热性能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过增元,工程热物理学家。1936年2月28日生于江苏无锡。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清华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热和流体科学》、《国际微尺度热物理工程》和《国际多相流》等学术刊物的编委。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在热流体、热等离子体、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微尺度传热和传热强化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