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7: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09:23
在2009年初,印度乌尔都大学的研究者伊维根·纳瑞马诺维和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在科学期刊上提出了一项创新研究,他们探讨了如何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一种能吸收光线的微型黑洞理论,这被称为人造黑洞。这种人工构造物旨在模拟宇宙黑洞的重力效应,其强大的引力可以弯曲周围的时空,使得任何物质或辐射在其中经历时空的扭曲,最终被吞噬。
他们构想的人造黑洞设计为一个圆柱形结构,中心是一个包含同轴环壳的柱体。关键在于环壳的介电常数,它能够影响电磁波的电属性,使其表面变得光滑,类似于黑洞附近时空的曲率。当环壳与中心柱紧密结合时,如果环壳的介电常数与中心柱匹配,光线将被有效地引导并吸收,而不是被反射回去。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试图在实验室中复现黑洞的某些特性,为我们理解宇宙的重力现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验平台。
黑洞是根据理论和观察推测的一种质量巨大的天体,通常存在于宇宙各星系中。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威廉·昂鲁教授提出,声波在流体中的表现与光在黑洞中的表现非常相似,如果使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那么就可以在该流体中建立一个“人造黑洞”。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发明,物理学家认为这些加速器很可产生类似黑洞的高密度物质,“人造黑洞”甚至可能威胁地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