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7: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23:36
襄阳花鼓戏,源于1820年至1850年间的清道光年间,发源地在襄阳,后逐渐传播到湖北的郧阳、远安以及陕南、豫南等地,显示出其广泛的影响力。早期的宜城花鼓戏班以业余形式出现,如《卖白布》等生活小戏,演出方式简单,以地摊或草台子的形式进行。1924年,宜城妇女首次登台唱戏,刘贵堂和魏么夫妇的同台表演开创了先河,引起了轰动。
进入20世纪40年代,宜城的花鼓戏发展迅速,已有50多个戏班,演出剧目丰富,不仅在当地演出,还活跃在襄阳、南漳等地,促进了各地艺术交流。建国后,尽管面临河南曲剧、豫剧的冲击,襄阳花鼓戏在宜城民间仍保持生命力,专业剧团虽更名,但仍积极传承和演出。重要事件中,花鼓戏艺人如刘家汉、雷马等多次获奖,剧种通过改革和创新,如引入民族管弦乐伴奏,逐渐走出乡间,进入省城艺术殿堂。
进入21世纪,宜城*、市*大力支持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承,拨款资助创作和排演,出版音乐集大成之作《宜城民族民间音乐》,剧团更名并得到了重生。李大庆等人的贡献使得花鼓戏焕发新生,如《楚地风情》和《宋玉传奇》等新编作品获得多项奖项,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现实社会。《任长霞》等现代花鼓戏作品更是因反映社会现实而深受赞誉。
总的来说,襄阳花鼓戏在宜城及周边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这一剧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重生和发扬光大,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的大力支持和艺人的努力,襄阳花鼓戏有望在保护和传承中继续前行,展现出更广阔的舞台。
襄阳花鼓戏是以襄樊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的地方性剧种,因剧种流行区域的关系,各地习惯以地名而冠之。故有襄阳花鼓、宜城花鼓、枣阳花鼓等称谓。20世纪80年代统称为襄阳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