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20: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6:42
以下是且介亭杂文目录的改写内容:
"以眼还眼",探讨俗人与雅人的相处之道,揭示了社会交往中的微妙关系。
"草鞋脚"记述了一次购买《小学大全》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
《看图识字》与《门外文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探索文字与理解的深层关联。
《木刻纪程》小引,提倡了拿来的艺术态度,鼓励对外国艺术的借鉴与创新。
病后杂谈,对比了拿破仑与隋那的历史人物,从个人视角洞察历史的复杂性。
"病后杂谈之余",探讨了困难与疑惑,阐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揭示了对儒家思想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审视。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揭示了"面子"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提出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答周刊编者信》和《随便翻翻》,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创作和阅读的态度。
《答曹聚仁先生信》中,韦素园墓记承载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答国际文学社问》追忆了刘半农君,怀念与敬仰交织,展现出深厚的友情。
"隔膜"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理解差异的思考,以及对沟通的重要性。
关于新文字,提出了对文字革新和文化传承的见解,探讨了未来语言发展的可能。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针对中国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评论,引发对民族自信的反思。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中,揭示了教育家的影响力,对师德的赞美。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对当时的文坛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示了不实与虚伪。
寄《戏》周刊编者信,倡导了中国语文的革新与进步,寄寓了对未来的期待。
连环图画琐谈,是对艺术形式的深入剖析,展示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创造。
附记中,或许隐藏着未尽的思考和感悟,等待读者去发掘。
《脸谱臆测》剖析了脸谱艺术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传统艺术符号的解读。
论"旧形式的采用",探讨了如何在创新中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
《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