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20: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9:10
1、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小梁破坏,皮质骨变薄,骨骼脆性增加,应力低于骨折阈值,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骨折的发生与骨密度降低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明显降低。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由于骨强度下降,轻微创伤甚至日常活动也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是脊柱、髋部、腕部。由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骨由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沉积着矿物质的蛋白质(胶原等)以及调节它们代谢的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等)组成。骨质疏松是骨的新陈代谢失去平衡、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呈现骨量减少的状态,而且骨的质也发生变化,骨质变脆。特别是闭经期以后的女性多发,这样多发的疾病没有引起重视,实际接受治疗的不足10%。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是:骨质疏松知识普及不够,治疗观念上存在误区,错误地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根治、无药可治,或者单纯地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就是补钙。因此,在我国抗骨质疏松症健康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目前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已经使椎体骨折发生率降低30%~70%,部分药物使得髋部骨折发生率降低40%~50%。
2、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治疗?
临床骨质疏松治疗的准确选择和有效实施,即骨质疏松的个体化治疗十分重要。骨质疏松治疗原则是:缓解骨痛、改善功能、提高骨量、预防骨折。治疗强调有目的、有计划、有监测。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钙的来源主要是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如牛奶、海鱼、豆腐、芝麻、蔬菜等。研究证明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能提高老年人运动的协调性。科学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医师指导下正规应用,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的骨折治疗是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加重局部损伤而将骨折整复,骨折固定应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早期功能锻炼以及配合用药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患者在骨折制动后每周骨丢失约占骨总量的1%,这个数值相当于正常情况下1年的生理性骨丢失量,并且半年内的丢失量高达人体骨总量的30%。大量的骨丢失引发废用性骨质疏松,致使患者进入“骨折一再发骨折”的恶性循环。而且,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年龄较高、生理机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延长,导致患者卧床时间延长,各种严重并发症显著增多,对高龄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还需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脂肪栓塞综合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在骨科治疗的同时,积极治疗骨质疏松,改善骨质量,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非常必要。
3、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的患者受到轻微的外伤,或者即使没有明显的外伤,也容易发生脊椎和股骨的骨折。发生于脊椎的骨折,四边形的椎体破溃,被称为压缩骨折。一旦骨折,脊椎就回复不到原来的形状,骨愈合后椎体变成楔形。所以,疼痛消失后会遗留脊柱后突身高变矮等后遗症。为了预防发生明显的后凸畸形(驼背),可以佩戴支具。如果没有在医院进行合适的有效治疗,有些病人也会出现骨不愈合、疼痛长期持续存在。有一种微创手术——椎体成形术,经皮穿刺向骨折椎体注射少量骨水泥,几分钟凝固骨折就得到固定,疼痛马上消失,很快可以负重行走。严重的压缩骨折,可以损害脊椎中通过的神经,这就需要手术。接受合适的治疗,注意饮食疗法和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抑制骨量减少,减少骨折的危险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预防等措施则应同步启动。值得强调的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全程干预的重要基础手段,尤其在围手术期,每天补充1000~1500 mg钙剂和800IU维生素D对促进骨折愈合,治疗骨质疏松十分重要。雌激素、双膦酸盐等药物均是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预防的重要选择。
4、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
(1)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2)注意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
(3)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4)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