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9: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0:48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计划发展一种用于轻型护卫舰的短程点防御导弹系统。原本计划发展海上拳击手导弹,但因项目撤销,海军转向了AIM-7E麻雀空空导弹的改进方案。该导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MK38或MK52火箭发动机,射程显著提升。尽管AIM-7E空对空导弹在迎头攻击时射程可达35公里,但在尾追时仅为5.5公里。AIM-7E总共生产约25000枚,不同批次之间存在差异。
鉴于AIM-7E的优异性能,美国海军决定基于此导弹发展RIM-7E海麻雀系统,旨在用于舰载点防御。该系统采用原封不动的AIM-7E导弹,并利用现有设备改装制导站和发射装置。发射装置为改进后的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箱,火控系统包括MK115型手控式火控系统和MK51手控式跟踪照射雷达。系统总重约17.7吨。然而,由于需要手工操纵火控系统,系统反应时间较长,低空性能不佳,无法应对反舰导弹。
海麻雀系统开始于1967年服役,随后进行了不断改进。导弹的改进与同型号空空弹同步进行。RIM-7F是基于AIM-7F空空弹改进的版本,采用了双推力发动机和固态化电子导引和控制系统。导引系统改进为AN/DSQ-35,并与脉冲多普勒雷达配合使用。从1975年开始生产,持续至1981年。RIM-7F的编号也由麻雀III改为简单的麻雀。
实际上,RIM-7F的性能优于后续发展的RIM-7H。1974年,美国海军计划发展RIM-101A,但因RIM-7系列的发展,该项目最终取消。RIM-7F的生命周期并不长,因为更先进的RIM-7M出现了。
1968年,美国海军着手对RIM-7E导弹进行适应性改进,以满足舰载使用需求。参与改进的还有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西德、挪威和荷兰等北约国家。改进后的RIM-7H导弹采用半折叠式弹翼和完全可折叠的尾翼,可在紧凑的发射箱内发射。导弹内部也有改进,包括增加飞行高度探测装置、红外引信和敌我识别器。系统总重减少至12吨,适用于小型舰艇,如快艇。改进后的RIM-7H性能有所提升,但无法应对掠海飞行的超音速巡航导弹。
1978年,美国海军独立研发了AIM-7M,用于提高麻雀空对空导弹性能。基于此,海麻雀也发展了RIM-7P和RIM-7R型号。RIM-7P是对RIM-7M的改进,大幅提升了电子系统和弹载计算机性能,装备了新的导引头,并增加中段数据链系统,增强对小型低空目标的打击能力。RIM-7P有Block I和Block II两种改进型。
1988年,胡福斯和雷锡恩公司提出与海麻雀发射系统兼容的新型导弹系统概念设计,即ESSM(增强型海麻雀)。它将具备应对高速高机动反舰导弹的能力。最初,ESSM被非正式称为RIM-7PTC或RIM-7T,但其正式编号为RIM-162。1995年,美国海军宣布胡福斯为ESSM项目的竞争胜利者,随后与雷锡恩公司共同进行设计。雷锡恩公司目前是ESSM项目的唯一承包商。
ESSM基于RIM-7P设计,但两者几乎无相似之处,ESSM可视为全新导弹。采用推力矢量系统,最大机动过载达50G,有效射程显著增强。ESSM采用现代导弹控制技术,包括惯性制导、中段制导、X波段和S波段数据链以及主动雷达制导。ESSM具备复合制导方式,适用于面对严重威胁的舰艇。
雷锡恩公司计划生产4种ESSM导弹型号:RIM-162A、RIM-162B、RIM-162C和RIM-163D,分别适用于宙斯盾系统MK41垂直发射系统、非宙斯盾舰MK41垂直发射系统、MK48垂直发射系统和MK29箱式发射系统。
ESSM的飞行测试于1998年9月开始,包括拦截靶机和模拟导弹威胁的试验。2003年,ESSM在小鹰号航母上进行了测试,效果良好。下一步是大规模生产并形成战斗力。
“海麻雀”舰对空导弹此导弹是一种全天候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及反舰导弹,1969年开始装备。海麻雀经过改进后具备命中精度高、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全天候、全方位、多目标攻击能力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