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5: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18:22
导读:腊月的每一天都很重要,这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为了过个好年,很多事情需要在腊月做准备。若是问你腊月二十七习俗,你能回答出几个呢?不同地区不同习俗活动,那么各地是怎么过腊月二十七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腊月二十七习俗
河南人腊月二十七开始蒸馒头,“二十七,蒸着吃”。无论*,过年都要蒸馒头,馒头用来自己吃、待客人,或者作为拜年礼。穷人家的馒头吃到“破五”(正月初五),富裕人家馒头可吃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南方主要是蒸年糕,但也有蒸馒头的。苏州年节有蒸“盘龙馒头”的节俗,市场上卖一种巨型馒头,馒头上蜿蜒着用面粉制作的盘龙,上面还插有各式吉祥的象征物,这是专门用于过年祀神的祭品。
东北人过大年同样要准备许多年节食品,比如蒸年糕、馒头、面鱼、面花等,其中面花尤有特色。我们不妨随董媛的镜头,欣赏她姥姥家的年节食品。
董媛的姥姥家住辽宁瓦房店市瓦房村。姥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送走灶神后,开始做年节食品。“开始是和面,和面时先舀几舀面放到盆里,放些面碱,再用舀子舀些凉水,一手拿着水舀往里添水,一手和面,一直和到面有筋骨儿了,再放到盆里醒着(放置一会儿,让面团软硬均匀)。糕,用高粱米加水混合揉捏,直到柔韧筋道时才放到大锅内,上面撒些豇豆就可以蒸了。同时,准备做面花的东西:大枣、硬币、苞米窝子……一会儿,面就可以做了。”(*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2004级《年俗调查》)
青海的民众制作年节食品同样种类丰富而仪式感十足,白媛在《青海下川口村春节民俗调查》中有详细的描述:
每年奶奶都会算着日子,爷爷快回来的时候,会挑两天好日子,和邻居家的妇女们一起做过年要吃的主食。第一天做油饼、麻花、“花花”(用白面和黑面和起来制作的颜色呈条带状的油炸饼状物)之类油炸的主食。还会炸一种金*正方形的很薄的饼,大家都叫它“啩煱”(guàguā),是专门用来上坟祭祖的食物。第二天主要以蒸为主,会蒸很多外表粘有茴香、红曲等的色彩鲜艳的花卷,还有以胡萝卜和白萝卜为馅的素包子。做的时候所有的妇女分工很明确,力气大的在厨房和面,两三个人坐在炕上把和好的面做成各种形状,而奶奶因为年龄大有经验则总是负责在锅边炸或者蒸。人们也通常会通过这种合作来判断邻居家的媳妇是否贤惠。我总是牵着奶奶的衣角要奶奶做得甜一点。这些主食都会被放进大缸里储存起来,可能是因为家乡冬季温度很低,馍馍不会变质。奶奶说存在缸里不容易变干。
南方年节多有米粉制作的糕饼。福建、台湾等地,在腊月二十四祭灶后,进入“年兜”(年底)阶段,家家户户备办年节食品,鱼肉、蔬菜、瓜果、糕饼是一般人家必须备齐的。过年所用的鸡鸭,要在除夕前宰杀好。许多地方杀鸡还有讲究,拔鸡毛时要留三根鸡毛,意思是有头有尾。煮鸡时要使鸡头与脖子成“之”形,使头背成昂首状,两腿往后伸直,俗称“金鸡报晓”。体现年节特色的地方食品是各种糕粿。糕粿种类很多,主要以糯米粉为原料,加红糖在火上加热搅拌均匀,停火、稍凉之后,即手工包馅,做成圆形,然后用粿模印制成圆形或椭圆形,在粿底涂点花生油,垫上香蕉叶,上笼蒸熟,作为祭祀与享用的年节食品。粿有甜粿、菜头粿、芋粿、红龟粿,等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表达了年粿的吉祥寓意:
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吃点心。
各地是怎么过腊月二十七的
甜粿是当地人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能包馅,所以能包金;菜头粿则是象征着“好彩头”之意。丧家不能隆重过年,因此也不能做甜粿。他们由亲戚给自己送甜粿,受赠*多以橘子回礼。(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第277页)
广东人在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七日,家家浸米舂粉,年前精心制作糯米糍、油糍、米粉饼、鱼丸等传统食品。春节的米饼必有煎糍、松糕,以象征团圆发达。煎糍又叫煎堆,制作方法是以糯米粉加糖搓匀,捏成球状,放到煮滚的食用油中油炸,使其中空膨胀。松糕,用米粉加糖,再加上适量的酵母粉发酵蒸成,然后切成小块待客。客家人习惯用钵蒸,因此叫钵仔糕。
值得一说的是广东肇庆春节的裹蒸。裹蒸一词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南史·齐明帝纪》有:
太官进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画之曰,可四片破之。余充晚食。
糯米丸子
肇庆裹蒸用当地出产的柊叶包裹,柊叶具有较长时间防止食物霉变的特性。制作裹蒸的传统原料是糯米、绿豆、肥猪肉等,这些原料各按一定比例配好,糯米洗净,绿豆磨破去壳,加上适量精盐拌匀,然后将肥肉切成厚块,再加适量的曲酒、芝麻末、胡椒末作馅,然后用柊叶包裹,大小可随人意。裹好后下锅煮数小时,如果是半斤一个的要煮五小时,煮至糯米绿豆融化,即可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裹蒸,滋味甘香甜润。上等的裹蒸,馅料更多,有冬菇、栗子、白果、烧肉、风肠、腊鸭,这种裹蒸称为“七星裹王”。也有人年节吃素,裹蒸以花生、白果、冬菇作馅,名为“上素裹蒸”,这种裹蒸也别有滋味。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洗柊叶,户户包裹蒸,正如清代诗人王士祯所咏: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
糍粑是湖北、湖南一带的年节食品。每到岁末,农家就忙着浸泡糯米,准备打糍粑。糍粑是春节期间自家品尝与待客的佳品。糍粑的加工方法是将泡好的糯米上饭甑蒸熟,然后趁热倒入石臼中,用专门的粑棍将糯米熟饭捣烂,一般由两个精壮小伙持杵有节奏地捣击,捣得越烂越好。然后取出平铺在垫有米粉的簸箕或案板上,摊平,待冷却后,再切成圆形或长方形,留待日后食用。糍粑的食用各种各样,最好吃的方式,是吃新鲜糍粑。刚捣出的热糍粑晶莹松软,蘸上炒熟捣碎的芝麻粉,热乎乎、香喷喷。晾干的糍粑有三种好吃的方法:一是用火烤。大年期间家人围炉夜话,顺便烤一块糍粑,糍粑受热慢慢膨胀,一会儿就可食用。另一种方法是油煎糍粑。将糍粑切成小块,放在热锅中油煎,将糍粑煎成两面金黄,放入适量的糖水,也可以在糍粑起锅后,蘸上白糖,这样的糍粑香甜可口。再一种是水煮糍粑。鄂东农村过年待客,请人吃一碗糍粑面条,既实惠又美味。过年的糍粑不易保存,唯有放在清水中可以保存半月以上,需要注意的是要经常换水,这样才能保持糍粑的新鲜。
年节中人们较多制作易于保存的油炸食品与炒货,如炸麻花、炒花生、薯片等,如湖北人腊月中下旬开始,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做炒货,名为“炒腊锅”。
年节糖果是必备的,因为小孩儿到家里拜年,一定要用糖果等招待。旧时北京过大年,无论*家家都要预备的一种食品,名叫“杂拌儿”。“杂拌儿”是一些甜的干果、芝麻糖等的混合,据邓云乡《增补燕京乡土记》,大体上有瓜条、青梅、蜜枣、山楂糕、花生粘、核桃粘、麻片、寸金糖、豆沙馅芝麻糖、雪花馅麻糖、油枣、枇杷条、小开口笑、糖莲子、米花糖、虎皮花生、虎皮杏仁等。
新年新岁,要喜气洋洋,“杂拌儿”在色彩上显示了这点,红的是山楂糕,绿的是青梅,金黄的是开口笑、油枣,粉红的是染了色的花生粘、核桃粘,不但色彩鲜嫩,而且吃起来亦又香、又甜、又脆。
当然,年节食品中最重要的是猪肉,民间过年一定要有猪肉,不仅年夜饭要作为主菜,同时要用猪头作为供奉的祭品。许多人家养有年猪,等到年底宰杀。年底几天杀猪的屠夫最忙碌,东家请西家接,忙得不亦乐乎。湖南桃花江一带谓杀年猪为“宰年宝”。湖北东部杀年猪,称为“福猪”,杀猪那天主人家要请四邻喝猪血酒,席上一定要吃猪血食品。没有养猪的人家到年集上买年肉。人们除了留下猪头与几块过年期间食用的猪肉外,其他都用腊水加盐腌制,然后起卤风干,湖南、湖北是用松柴或茯苓皮熏干作为腊肉,留待日后待客或自己享用。旧时农村富裕人家的腊肉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一般人家在夏季农忙时还用腊肉招待帮工者,吃了大块腊肉,干起活儿更有劲。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腊月二十七习俗,各地是怎么过腊月二十七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