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之汉服文化-玉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9: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5:36
饰玉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古时,玉不仅是饰品,还作为陪葬品,是摆设器物,也是随身携带的小玩意。西周时期,玉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和规范化。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道德伦理意义,管仲认为玉具有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九德,并以玉的物理特征与之一一对应,如玉石温润表示仁,纹理清晰表示智,出自泥中却干净表示洁等。孔子更是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认为君子的德行应该和玉的德行一样,并认为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除了道德象征,玉也是等级标志,统治阶层对玉的使用多有限制,如唐宋时期三品以上才可用玉带,明代则是一品以上才可以用玉带,元代一般人的帽上不可以用玉装饰等。
古人认为美丽的石头就是玉石,《说文解字》说玉是“石之美者”,因此古人将玛瑙、水晶、青金石、玉髓等都视为玉石。传统上公认的玉材主要有和田玉、蓝田玉、岫玉和独山玉等。按照现代矿物学的标准,玉分为角闪石类和辉石类,角闪石为软玉,辉石为硬玉,和田玉、蓝田玉、岫玉和独山玉等属于软玉,硬玉指翡翠。和田玉产于昆仑山,是从商代以后历代最受重视的玉材。和田玉有白、青、墨、黄、碧等多种色调,其中羊脂白玉是最为名贵的品种,色纯、质润的和田黄玉也是身价极高的品种。现代关于和田玉的定义尚有争论,有观点认为透闪石的成分达到98%以上的玉石都称为和田玉。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佩多为组佩,组玉佩由多个玉配件串到一起,也称“杂佩”。玉佩的品质和规模及身份等级有关。古代贵族用大带和革带,玉佩系于革带。《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玉佩由不同形状的葱衡、双璜、玭珠等串成。玉佩上不同形状和位置的玉组件有各自名称,朱熹《诗集传》中说:“杂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贯以蠙珠,中组之半贯一大珠,曰瑀,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佩除了上述的象征性,还具有实用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至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辞谢不了,只得去见了。当时南子夫人在帷幕后,孔子进门之后,向北稽首行礼。南子在帷幕后数次还礼,随着南子礼拜,其所戴的玉佩相碰的叮咚声有节奏地传出来。孔子虽看不见幕帘后面的灵公夫人,却可通过玉佩相碰的声音知道对方在还礼。古人佩着玉佩,走路时姿态稳重,玉佩相碰的叮咚声就轻缓显得从容。《说文解字》说玉声舒扬,可以传得很远,具有智慧并能够传达给周围的人。战国时期的组玉佩趋向简洁,汉代以后的组玉佩逐渐退出主流。
裙子下摆容易被大风吹起,显得不雅,腰间悬挂玉佩可压住裙脚。宋代的服饰上有玉环用绸带系住挂在腰间,绸带和玉环共同构成挂饰,悬在裙摆。
现代汉服的佩玉比古代简洁得多,基本都是单件佩饰,对礼仪的意义追求较少,更多有着趋吉避凶的作用。玉器挂件的题材多种多样,鸟、兽、虫、鱼、山水、人物、几何纹样等都可作为玉器造型和装饰。玉器质地与题材风格常能体现出佩戴者的品位和鉴赏力。
现代佩玉有颈饰、手饰和腰饰等。颈饰多以丝绦系单件玉饰挂在胸前,颈饰玉器多小巧圆润,色泽淡雅。手饰有手镯、扳指和戒指等。扳指是清人射箭时保护手指所用,后来虽然不张弓射箭了,但依旧作为饰品保留下来。手镯则多用硬度较高的翡翠制作。腰饰有玉带、玉带扣和玉佩。玉带是将小块的玉镶嵌在皮革腰带上,现在极少使用。玉带扣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都使用的,用来扣住腰带的饰品,玉带扣大多雕刻有各种纹样。玉佩多用绢带或丝绦等系住,悬挂在腰间,走路时随着裙摆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