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识别失传的古文字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1: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5:42
文字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分支之一,作为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计算机科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的发展时,通常会聚焦于未来、工业、商业、信息等方面,却鲜少意识到人工智能在视觉识别领域的巨大潜力。殊不知,人工智能已成为探索历史、理解民族、追溯祖先与过去的有力工具。
梁启超的名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强调了学术的共享性和共通性。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工具,往往能于不经意间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识别西夏文中的应用,揭示这一领域如何重塑人文社科的研究方式。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虽然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但与现代羌语和木雅语关系密切。西夏文在西夏王朝统治的地区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时,仍有部分地区流传。西夏文的语法结构独特,其句子组织方式也与众不同,研究者对其规律有所了解,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识别西夏文的原因及其困难所在:西夏文是记录一个曾经与北宋、辽、金对峙的党项族国家的文化遗产。虽然西夏文明在历史上辉煌一时,但随着蒙古灭西夏的事件,关于这个政权的记录迅速消散,西夏文也随之成为一种“死文字”。直到1804年,武威大云寺中发现了著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才得以重现于世,成为学者们努力识读的对象。
西夏文的消失与复现:西夏文曾在西夏王朝所辖的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地区盛行,但在西夏灭国后,这种基于汉字创立的独特文字逐渐消失。直到1804年,西夏文才在历史尘埃中被重新发现。自那时起,识读西夏文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
识别西夏文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识别西夏文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西夏文结构复杂、字符相似度高、笔画繁多等。为解决这一难题,宁夏大学相关研究机构等学术力量选择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识别。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加速了西夏文的识别进程,还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
人工智能在识别西夏文中的应用:自1996年起,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就制作了西夏文字库和排版系统,中国学者李范文和日本学者中岛干起在1997年合作出版了《电脑处理西夏文〈杂字〉研究》。俄罗斯也有关于西夏文数据化和计算机处理的项目与研究成果。利用弹性网络、神经网络、AI算法和深度学习进行识别,是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项创举。
人工智能技术在识别西夏文中的具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在识别西夏文时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OCR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将西夏文中的字符从图片中提取出来,并转化为可读的文本。这一技术在现代已经相当成熟,广泛应用于印刷文件的文字提取等领域。
人工智能在文献与考古领域的应用:虽然识别西夏文与日常生活相距尚远,但在整个人文社科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正逐步贴近我们的生活。从近期来看,人工智能有望重塑学术研究的模式、训练体系乃至高等教育体系。长远而言,人工智能在历史文献与考古领域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身过去的新工具。
人工智能在文献与考古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基于算法的文物识别与数据化、文献文本的识别与转码、文献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化与机器学习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加速了研究进程,还可能在未来替代部分依赖考证、校勘、资料爬梳的工作。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为智能,从无人驾驶、微创医疗、语音识别到面部识别,再到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理解历史,人工智能正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通过西夏文识别的例子,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文献与考古领域的巨大潜力,它不仅加速了学术研究的进程,还为理解“中国”之为“中国”的本质提供了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