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9: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04
史蒂芬·卡特曾经对品行做过如下定义:
“‘品行’(integrity)这个字起源于拉丁文词根‘irIteger’,即完整的意思。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就像一个整数,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这个字要表达的不是专一无二,而是完整性;不是某个狂人试图让整个世界归于同一模式的妄想,而是一个人深信自己生活得正当而感到的安详。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我们相信他能够立得端、行得正,能够遵守规则、信守诺言。或许正是因为我们都感到自己内心做到品行端正的潜能,我们才能在他人身上、甚至在许多问题上与我们存在严重分歧的人身上看到并欣赏这种品质的存在。”
在中国人眼里,品行端正涉及心理、道德、成长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在所有对子女的各种梦想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是希望子女成为品行端正的人。当然,我们希望子女拥有成功、健康、地位和幸福,但我们懂得没有良好的品行,这一切都很难达到。我们也知道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即使遇到挫折坎坷,他们仍然可以备受尊重,并为自己感到骄傲。归根结底,品行是一个或许是惟一无法被他人剥夺的东西。它是内心的可靠指南,让他们辨明方向。
品行是一个人个性的基本特征。也许有的人会误以为,高尚的品行要通过轰轰烈烈的事情表露出来,实则不然。一个人品行的好坏,是可以“以小见大”、“识人于微”的。宋朝吕元膺在做东都留守时,一次与一名掌管钱粮的下级对弈。当吕元膺抽空处理紧急公务时,这名钱粮官趁机偷换了一颗棋子,最后赢了这盘棋。吕元膺当时对此虽有察觉,却未吱声。一段时间后,吕元膺借故把此人调离身边,并预言此人终将因贪污受惩罚,后来果不出所料。
在这个故事中,吕元膺看到别人的问题而不指出的做法虽然不妥,但他从一棋之中识人,可谓“识人于微”。事实说明,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如何,并不一定要等到犯大错误时才显现出来,在其对一些细小问题的处理上也会有所反映。有的人看似忠心耿耿,为实现领导意图赴汤蹈火,而实际上却是“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有的人当面言听计从,实则背后“下绊子”、“捅刀子”;有的人外表上看言不逾矩、行不违规,实则居心叵测、心藏奸诈;有的人在领导面前讨好卖乖,实则首鼠两端、见风使舵……要“发现”这类人,没有“识人于微”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而办好一所学校,则幸福一方社会。”他在选择一校之长时,就十分注重对方的品行,认为只有品行高尚的校长,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灵魂作用。的确,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品行,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公德是服务社会国家的根本,我们大家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碍公德的,没有做的即下定决心不做,已经开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若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齐心全力来助他成功。而私德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公德的根本,那些不讲究私德的人,通常也是妨碍公德的人。
一般而言,好的品行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培养,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自身的“*”。因此,坚守道德操守,加强文明素养,要从平常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牢记“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凡事应扪心自问: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愧于良心,有愧于社会和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良好的品行作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指南针的作用,为我们指明应该遵循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