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13: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0:52
《五子之歌》因为大量引用了《尚书·五子之歌》的词句,有人将其归类为“集句”体,但实际上,同谷子的这首作品是基于《尚书·五子之歌》进行改编的,它并非简单的集句,更接近于櫽括体的创作手法。这种通过改编古诗来表达个人情感和讽刺时政的方式,虽然与苏轼开创的櫽括词体相似,但早在苏轼之前,如晏几道的《临江仙》就已存在类似尝试。例如,晏几道的词是对张籍《赠王建》的改写,尽管未明确标明,但其创作方式已接近櫽括。
宋代时期,诗被改编成曲的风气兴起,刘几的《梅花曲》就是一个例子。他以王安石的《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之一为蓝本进行创作,如王安石的诗:“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妆。”刘几将其改写为:“汉宫中侍女,娇额半涂黄,盈盈粉色凌时……”这种将诗歌转化为词的形式,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创新和传承。
宋词中有一种奇怪的文体,叫“櫽括体”。常用字库中无此字,帮又作“隐括”“櫽括”一词的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而词的櫽括则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櫽括词是非常有特色的文体,它不但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