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07: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3:05
美声唱法,起源于17和18世纪意大利,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与灵活准确的声乐技巧。这种歌剧唱法的创始人G.卡奇尼在《新音乐》中详细介绍了演唱方法。随后,P.F.托西、G.曼奇尼、F.兰佩蒂、M.加西亚等人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唱法。
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强调呼吸的重要性。要求演唱者具备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排除锁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良好发声的基础。
起音是美声学派关注的关键。轻松、明亮、准确、圆润的起音被视为正确发声的关键,是调整气息及喉头状态以及集*鸣的最基本的手段。起音分为软起音和硬起音,初学者应以软起音为主,跳音练习有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积极配合和集中声音的共鸣。良好的起音应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
声区的统一是美声歌唱训练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强调唱好各声区间的“过渡音”,即在唱上行音阶时,前一个声区的最后3个半音稍带下一个声区的特征;唱下行音阶时,较高声区的最后下行的3个半音稍具有较低声区的特征。这样逐渐过渡避免了声区之间的突变和破裂音。
声音的连贯是气息流畅和喉头稳定、共鸣良好的反映,也是美声歌唱旋律线条优美动人的特点。影响声音连贯的因素包括起音不准确、滥用滑音、声区不统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现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母音共鸣部位的不统一等。
在音量方面,美声学派注重追求圆润、明亮、优美而抒情的音质。它重视在单音上的渐强渐弱的控制能力训练,不仅训练了呼吸控制和音量变化的能力,还能使声音松弛富有弹性,音色多样化。声音的渐强渐弱主要依靠呼吸支持来控制。
灵活性是美声学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快速的音阶、琶音、跳音或装饰音练习,或使用花腔的华采段,训练歌唱者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声音松弛、富青春活力,延长演唱寿命。
音质是美声歌唱的特征之一,明亮、丰富、圆润、具有金属色彩和共鸣的音质是其标志。良好的音质涉及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适度的喉部低位置、适度的软腭提起、喉部及咽部肌肉的积极配合、正确的舌位、松弛的下巴和口型,以及自然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理想的音质是既明亮又圆润,既结实又松弛。
微颤是歌唱中的正常现象,每秒6~7次,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声音的连贯和音质。过慢的微颤是喉头压得过低,追求声音深度或洪大音量所致;过快的微颤是下颌肌肉紧张,追求明亮或“白声”所致。微颤的速度与歌曲内容及情绪有关,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
4个世纪以来,美声歌唱的演唱风格和技巧随着时代和作品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至今仍受到广泛推崇和应用。
按字义讲,“bel canto”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因之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学派。 美声歌唱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