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18: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04:42
收藏书画时,钤印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如北京图书馆藏的《杂阿毗昙心论》卷中的“永兴郡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录了诸如“张氏永保”、“永存珍保”等印记,这表明收藏印在当时已广泛应用。通过研究流传至今的书画真迹和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收藏印在唐代的普遍性。
古代书画作品上常见众多收藏印,它们犹如一幅画的“时间地图”,揭示了作品的流转历程。以宋朝为例,宋徽宗赵佶作为书画爱好者和鉴定家,他的收藏印包括“御书”、“宣和”等,反映出他的收藏品味和权威。
金章宗完颜景受中原文化影响,模仿宋徽宗,制作了七枚收藏印,如“内府葫芦状印”等,这些印鉴同样体现了他对书画的珍视。进入宋元时期,收藏印的功能不再仅限于收藏,还成为了鉴别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
到了清代,内府印的使用达到了巅峰,如“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这些印玺统称为“五玺”,成为了书画鉴定的重要标志,显示了收藏者对艺术品的高雅追求和严谨鉴定态度。
收藏印对书画鉴定是有很多的帮助的。一则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情况。将收藏家的时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传世经过,即前人所谓的“流传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