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义有哪些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4:5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9:30
1、词义具有概括性。
词义所反映的任何一种客观事物或现象都是进行了概括的。概括,就是把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而舍弃许多个别的具体的东西。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例如:“书”这个词,它的语音是shu55,意义是“装订成册的著作”。“成册的著作”是各式各样的书的共同特点,它舍掉了线装、平装、精装的区别,厚薄、大小的区别,中文、外文等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区别,从各种各样的书中,保留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概括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那就是“装订成册的著作”。凡词所表示的对象都应该有这种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该词所不能表示的对象都没有这种特征,只有这样,词义才能准确地把词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例如“旗子”这个词,它的语音是qi35zi,意义是“用绸、布、纸等做成的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的标志,大多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这个意义是从国旗、党旗、团旗、红旗、彩旗等各种旗子那里概括出来的,并不是指哪一面具体的旗子。
有些词所表示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一个,而不是一类,如“地球”、“太阳”、“长江”、“北京”。它们的词义也是概括的。“地球”的词义就概括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概括了地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各种特点或属性,“上海”就概括了上海有史以来七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从1840年口岸开放到各国租界的开拓,从冒险家的乐园到改革开放的“龙头”等等,都由这一个词概括了。“太阳”、“长江”等的词义也都是这样。
2、词义具有模糊性。
词义有模糊性的一面,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例如:“凌晨”,与“早上”、“早上”与“上午”、“上午”与“中午”、“中午,,与“下午”、“下午”与“黄昏”、“黄昏”与“晚上”、“晚上”与“夜里”的界限是模糊的,到底是几点几分,没有标准。各个季节也不一样。再比如“青年”到底是多少岁以下,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23岁、35岁、40岁、45岁,似乎都可以。再比如“快”和“慢”,“高”和“矮”,“大”和“小”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其界限都是模糊的。总之,词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明确而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的。一般辞书都说:现行历法规定平年每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的表达是明确的,如说成每年360多天就显得比较含糊。同样,有人说:“在我系组成了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攻关小组”。这句话是模糊的,但却是清楚的。如果说成“在我系组成了一个55岁到70岁的老教授、35岁到54岁的中年教师和18岁到34岁的青年教师的科研攻关小组”那就太啰嗦了,反而不通顺了。换一个角度看,上面的那句话(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在天文学家看来,还是模糊的。因为实际上地球围着太阳绕4年的时间并不是1461天,确切地讲,地球围绕太阳一年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4年相加是1460天又23小时15分4秒。这样一来,每隔3年加一天是加多了。总之,明确和模糊是相对的,在语言表达中各有各的作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永远不会有一个绝对明确的标准。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我们不知道几点几分钟到几点几分钟是。
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它与邻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核心部分是词义所要概括的主要对象。至于边缘部分则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模糊与精确是相对而言的,要求不同,所用词语模糊的程度便不同。
3、词义具有民族性。
词义的民族性源于语言同文化的同化融合过程,同类事物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例如汉语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表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而英语只用brother表示哥哥或弟弟,用sister表示姐姐或妹妹。这实际上是历代等级森严的制度沉积在汉语中的。梵语的“塔”原指“高僧的坟墓”,到了汉语就成了“佛教的建筑”,其意义按汉族的文化理解给予改造,带上了民族性。汉语量词的丰富,也体现了汉语历史悠久,表意精确的民族性。
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例如“猫和老鼠”的形象,虽然汉族与美利坚民族对这种家畜都是喜爱的,但用于指人或作为艺术形象塑造时,褒贬就大不相同。汉语中有“猫儿”一儿化词,但是没有“老鼠儿”这一儿化词。另“鼠目寸光、鼠眉贼眼、鼠窜、胆小如鼠”都是有贬义的,而美利坚民族中的这类词语大都没有贬义,甚至有褒义。米老鼠的聪明活泼富有生命力是普受大众欢迎的,“猫和老鼠”里的不畏*在逆境中以智慧求生并快快乐乐享受生活的小老鼠形象更是让人们百看不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9:31
(一)语音方面:现代汉语的音节一般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稍微特殊的是零声母音节,不以声韵相拼的方法发音,总的来说,表现出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的音节特点,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现代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声在前,韵在后,辅音只在音节的开头及结尾出现,音节界限分明,结构形式比较整齐,有别于英、俄等语言的两个乃至多个辅音相连。
(2)元音占优势。现代汉语共同语中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从汉语音节组合的情况看,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从辅音和元音的构成比例看,元音占优势,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韵多而声少,听起来响亮悦耳。
(3)有声调。普通话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是汉语音节不可缺少的成分。从功能上来讲,声调的主要作用在于辨别意义,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的音节,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如“花、划、化”,声调还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如“jie” 是一个音节,而“ji’e”是二个音节。从音响效果上来讲,声调不同调值不同,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起伏,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