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9: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03:02
大足石窟是闻名于世的宋代石窟艺术瑰宝,作品风格独特,技法精湛。其中,转轮经藏窟(心神车窟)和北山转轮经藏窟的普贤像以其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展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普贤像身姿挺拔,神情典雅,衣带随风飘舞,整体姿态婀娜多姿,展现出艺术的极致美感。在大足石窟的众多作品中,心神车窟中的普贤像以其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心神车窟是大足石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主像释迦佛及其两旁的迦叶、阿难、观音、势至等菩萨,以及壁角的两少年比丘,共同构成了洞窟的主景。释迦佛顶髻放出毫光,沿窟顶绕四匝直出洞口外,与文殊、普贤菩萨等共同营造出庄严而祥和的氛围。此外,窟前部两壁的玉印、如意珠、日月观音像等石雕,展示了大足石窟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大足石刻的编号245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是佛湾造像内容最丰富的雕刻组群,以雕刻形式表现了西方极乐净土的景象。主像为阿弥陀、观音、势至,头顶宝盖,背光为椭圆形,佛左右有经幢,两菩萨外上侧有七宝树,展现了极乐世界的祥和与富丽。龛内共有560余身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佛、菩萨、诸天以及供养人的形象,整体布局既整齐又富于变化,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
编号125的数珠手观音像龛,高1.26米,背光为椭圆形,虽已风化模糊,但仍充满艺术魅力。观音双手斜搭胸前,上身向后侧斜倚,头部微朝前倾,嘴角露出笑意,衣带随风飘舞,全身姿态婀娜,静中带动,展现出观音的慈悲与温柔。
编号177的《地藏变相图》是代表作,地藏头戴披风,身着袈裟,盘坐于高背椅上,面庞丰满,神情敦厚。两侧壁坐、立有地藏化身像4躯,均作僧装,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年龄、性格和姿态。全龛朴素无华,刻得细致入微,体现了地藏的慈悲与智慧。
编号155的大佛母孔雀明王窟,也是1126年所凿,主像为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面容宁静,微合双目,腹前供桌上起祥云直达崖顶,云中立释迦母摩耶夫人及亲属、天女等9身,均作全身像。孔雀明王头戴花冠,两耳垂环,胸前满缀缨络珠饰,整体端庄华美,表现了孔雀明王的神威与慈悲。
宝顶山的石刻以精巧细致的风格著称,每龛布局结构既规整又富于变化,既华丽又隽秀。大佛湾长约280米,崖面高15~30米,共有31组大型雕像及记载宝顶山造像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碑刻、题记、舍利塔等。小佛湾雕像刻在宽16米,进深8米的平台上,用条石砌成的壁面和石屋中,展现了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编号11的《释迦牟尼涅图》位于东崖尽头,是大足石窟中最大的石刻。释迦像长31米,面容宁静,微合双目,腹前有一摆着供盘之供桌,两侧有抬供桌的侍者,桌前有一王者像,捧笏面内作哀悼状。供桌上起祥云直达崖顶,云中立释迦母摩耶夫人及亲属、天女等9身,均作全身像。释迦头侧及身前有天王、释迦众弟子及赵智凤、柳本尊等14身,均作半截像。人物表情多虔诚肃穆,着重衬托释迦灭度时的超脱气氛,与《涅□经》所记不同。
编号12的《九龙浴太子图》巧妙地利用山顶清泉,将泉水引至大龙头,从龙嘴流向高约1米的裸身太子。太子坐金刚台座,座前为一半圆形贮水池。大龙头上方刻有8个小龙头,伸出崖面,互相对称,颇有生趣。
编号14的毗卢道场,窟内正中为一仿中心柱式六角攒尖飞檐双层塔,塔身与后壁相连,塔内为毗卢舍那佛结跏坐莲座上,两侧刻菩萨及弟子听法场面。造像大多形态端庄,面像丰腴典雅,神情恬静,继承了唐代造像的优良传统。
编号15的父母恩重经变相龛分2层,上层为七佛半身像;下层为父母恩重经变相,以11组雕像表现儒家孝道观念的父母十种恩德,每组均有方碑刻标题和颂词。雕像真实生动,反映了父母对儿女的深挚感情,生活气息浓厚。
《雷音图》是在一段上凸下凹的悬崖上雕刻风伯、雷公、电母、云神、雨师等形象,手法豪放,个个飞腾跃动,创造出乌云压顶、暴雨狂风、雷电交加的气势。
编号17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中释迦半身像的腹部以下为一块名《三圣御制佛牙赞》碑。碑左右侧各1组雕刻极为别致。右侧为《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其中吹筚篥女高0.5米,神态凝重,动态自然生动。左侧为《释迦抬父棺》,抬棺3人,释迦在前,默默地捧住肩上的杠,后2人弯背前倾,概括地表现出棺重吃力的动态。
编号18的观无量寿佛经变龛上层是大型的西方三圣半身像,身后有十方佛、楼阁及伎乐飞天、青鸟等;下层刻三品九生。该龛与北山观经变的严整密致结构不同,而是依崖面凹凸布局,错落有致,灵活自然。龛中所刻莲花化生童子,儿童嬉笑颜开,给这佛国世界增加了欢乐的活力。
编号20的地狱变相摩崖造像,除地藏菩萨及十冥王相外,地狱变相分18组,有刀山、镬汤、寒冰、黑暗、截膝、饿鬼、粪秽等地狱。众多的受难者刻画得十分生动,展现了佛教对地狱的描绘。
编号22的十大明王像,位于21号摩崖的底层,明王神态威猛,身体健壮。如《愤怒明王》,两眼圆睁,眉头耸起,嘴咬左拳。《秽迹明王》,剑眉插鬓,豹眼凸出,鼻翼张开,獠牙外露,有叱咤风云的气概,上伸一臂,手抓金轮,似蕴蓄着无穷力量。
编号29的圆觉洞,位于南崖西部,主像为3身佛,两壁刻12身菩萨(即十二圆觉),均头戴高花冠,着薄衫裙,胸有密集璎珞,趺坐于金刚座上,面相端庄。洞口四壁刻满各种楼阁、树木、山峦、云水、花草、天仙和供养人的高浮雕。
编号30的《牧牛图》依山崖自然的高低起伏雕凿,以牧牛各种方法比喻“修行禅观,调伏心意”的过程,分10段。作者用了极为自由的手法,刻画了牧童和牛的各种生动意态,既阐发了牧心的禅观哲学,又表现了田园般的诗意。
千手千眼观音龛编号8,外覆木结构殿宇,观音面北,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像高不过3米,后背出现了1007只手与眼,手中各持不同器物,叠举高达6米。手的正、侧、向、背、弯、曲、平、直,千变万化。掌、指的比例和肌肉、骨节也刻得相当真实,展现了大足石窟艺术的精湛技艺。
大足石窟作品不仅展示了宋代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更蕴含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展现了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研究宋代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大足石刻摩岩造像达五万多尊。它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大足石刻在重大足县,距重庆市中心130公里。全县有石刻40余处。以宝顶山、北山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是唐宋时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