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00: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9:00
连锁遗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遗传现象。在玉米中,基因C控制糊粉层的有色性状,为显性,而基因sh则是使子粒胚乳凹陷的隐性基因。当有色饱满的CCShSh与无色凹陷的ccshsh进行杂交,子一代F1表现为CcShsh。若将F1与无色凹陷的亲本ccshsh进行回交,即测交,结果显示出明显的连锁遗传效应。
测交产生的8368粒子粒中,有4032粒是亲本性状的重复,即有色饱满(4032粒)和无色凹陷(4035粒),占总数的【(4032+4035)/8368】×100%=96.4%。而剩余的3.6%(149+152粒)属于重组型,即有色凹陷和无色饱满,这是由于在减数*过程中,C-c和Sh-sh这对基因发生了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产生了Csh和cSH两种重组型配子。
值得注意的是,当F1与隐性纯合体进行测交时,交换率与测交子代表型的重组率是同步的。如果交换仅限于某2对连锁基因的连锁区,重组率为50%;而如果交换发生在连锁区之外,重组率则为0。实际情况下,重组率通常在0到50%之间,且与连锁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概率越大,重组率越高;反之,重组率则较低。
例如,玉米的C-c和Sh-sh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的短臂上,它们与决定非糯质和糯质的WX和wX基因也连锁,其重组率分别为22.3%和18.7%,这反映了基因间的相对位置在绘制连锁遗传图谱中的重要性。
一种生物的性状很多,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自然也很多,而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限,必然有许多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这就会引起连锁遗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