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1: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05:01
昭惠庙,又称为海神庙,其正式名称源于宋朝。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远在千余年前的乐山,一位白发老者李元溥,唐朝进士,因避战乱,隐居古道边卖粥,并最终羽化成仙,被尊为乐山山神。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李元溥逐渐成为泉州最早的海神——男海神,人们为他修建昭惠庙,封他为“通远王”,祈求船只平安远航。南宋淳佑年间,庙宇被赐额为“昭惠”,其原址在南安九日册延福寺东,曾因唐代咸通年间降雪有功而立庙祭祀。到了宋嘉佑三年,郡守蔡襄因旱灾祈祷于祠堂,昭惠庙的名声渐起,直至政和四年被正式立庙。
在昭惠庙的传说中,仁福王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人们相信,仁福王的帽子姿势变化预示着重要事件。例如,帽子歪斜表示将有旱灾,向后仰则意味着水灾,而帽子扣到鼻梁则暗示高温瘟疫。这些警示通过村民的求卜得以应对,如提前掘井、修渠蓄水、预防瘟疫等,体现了昭惠庙在保护村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拔拔灯是英都昭惠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代,每年正月初九至元宵期间举行。活动包括供天、敬神、缚灯、会灯、起驾、脱壳、谒祖、迎灯、回銮和报灯等环节。灯阵在巡游中不仅表演节目,还象征着祈福和平安。这一传统活动不仅是社区的精神纽带,也是昭惠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宋微宗宣和五年开始到同治年间为止,历朝皇帝对海神妈祖的褒封甚多,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封号有数十个之多。而其中就有“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昭惠”一词便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