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9: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8:09
汉族文化艺术,讲求的是境界的高远与超脱。早期的汉人,席地而坐,抚琴时往往会燃起一柱檀香。琴声铮铮,香烟袅袅,七弦上的音律溶出了空灵的氛围。汉代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往往能将人带入一种超凡脱俗的沉静,而汉舞亦是如此。
《踏歌》,是孙颖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部舞台作品,它凭借卓越的表演,一举夺得了全国首届"荷花奖"舞蹈比赛的"中国古典舞"金奖。《踏歌》迅速流传开来,成为90年代广为流传的女子抒情舞蹈。在初期,张继钢的《女儿河》与后期的孙颖先生的《踏歌》并肩流传。
《踏歌》是组舞《炎黄祭》中的一支舞目,与其他舞目共同构成了《炎黄祭》这一台o(︶^︶)o 唉。孙颖先生通过《踏歌》的构思,试图发掘每个时代的舞蹈形象,全面而系统地检省汉族传统舞蹈文化。他不仅在每一个舞蹈形象中倾注自己所关注的民族精神,使检省充实而深刻,还试图通过历史舞蹈形象和历史文化精神的排序,来申说"孙颖式古典舞"的精神诉求。
孙颖先生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在论文中提出,恢复历史舞蹈、全面探索古典舞蹈的历史面目,是形成古典舞蹈民族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工程。他主张创建汉、唐古代舞蹈学派,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找出路,形成世界上惟我独有的形式和风格,这才是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生命。
孙颖先生在《铜雀伎》这部舞剧中,捕捉汉代舞蹈风格,从把握汉魏的文化气韵入手。他认识到汉代舞蹈风格既有古拙、宏放、流动感强的一面,又有纤巧、典雅、俏丽的另一面。通过《踏歌》的表演,苏娅同学表示,对古典舞有了新的理解。《踏歌》的动作幅度大,重心移动灵活,最动人的瞬间是动作转换过程中刹那间的重心失控。《踏歌》从“'顺”中寻找韵味,动作虽顺手顺脚,但依然遵循着“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轨迹,运用着“提、沉、冲、靠”的动作元素。此外,《踏歌》对脚下步法的处理新颖,弥补了古典舞舞姿丰富而舞步贫乏的不足,使表演者的呼吸深浅、幅度大小、重心的变化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邰丽华所表演的《踏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仿佛是一幅流动的国画,一首吟唱的古诗,一杯耐人寻味的清茶。她以其聋哑的身份,展示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经典。
汉舞,顾名思义,即汉民族传统舞蹈,属于民族舞蹈范。她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汉舞的原貌已无从考据。现在大致包括现在舞蹈界所划分的汉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汉族民间舞(如山东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