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9: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8:07
《贾想》:一部记录独立导演二十年电影探索的深度手记
贾樟柯的电影手记《贾想》由理想国精心编撰,分为两卷,跨越1996年至2016年,这部作品堪称一部生动的电影生涯编年史。书中涵盖了贾樟柯在公开场合的演讲,与业界大师的深度对话,生活琐记,以及他对于同行导演的独特见解。对于贾樟柯的忠实影迷,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它能让你更深入了解这位第六代导演的内心世界;对于不熟悉他作品的观众,这则是一次难得的启发,或许看完后,你会对贾樟柯的电影有全新的认识。
相较于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和娄烨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之路更为坎坷。他们曾在主流市场的边缘挣扎,曾经历被禁拍的艰难时期,许多作品在国内难以公映。直到互联网的兴起,他们才得以通过网络渠道让更多人接触到。然而,《贾想》中关于审查与阻碍的描述并不多,关于那些禁拍岁月的痛苦,也只是以几篇文章的轻描淡写,让读者感受到导演那五年间的绝望和无奈。这本书更像是贾樟柯情感世界的袒露,分为三个主题:对家乡山西汾阳的记忆、电影节的起伏经历,以及他对国内环境的深刻洞察。
书中,贾樟柯以他青少年时期在汾阳的生活回忆为线索,这些记忆成为了他电影创作的基石。他对朋友变迁的描绘,让人不禁感叹,他将那些街头混混的故事融入了《小武》和《江湖儿女》中,用影像记录下曾经的普通生活。他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一个导演对真实生活的执着追求。
电影节的经历,既是贾樟柯的舞台,也是挑战。《海上传奇》中的那幕对话,揭示了他在国际视野与本土现实间抉择的艰难。面对观众的质疑,贾樟柯毫不妥协,坚持呈现真实,这背后是对艺术与社会责任的深思。然而,国内对他的批评并未因时间流逝而减少,这种狭隘的观念反映出电影环境的严苛。
关于贾樟柯的个人随笔,与是枝裕和和小津的电影创作视角有所不同。他选择以小人物讲述大命题,背后是使命感和责任的驱使。然而,在这样的人为意义压力下,导演是否还能保持纯粹的创作热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内电影环境的畸形,让贾樟柯的独立电影人不得不背负起反叛的使命,将内心压抑的情绪融入作品,这既是他的力量源泉,也是他的限制。
《贾想》不仅是贾樟柯的个人旅程,更是中国独立电影人面对困境与挑战的写照。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一位独立导演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如何用电影语言去探索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寻找艺术的真实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