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党争不断,从开国的淮西,浙江两党的对立到明阉党残余势力温体仁与已经变质的东林党的相互攻击其真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7:0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
这在夏家父子(夏允彝、夏完淳)所写的《幸存录》和《续幸存录》中早有论述了,楼主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开国时淮西、浙江两党,因为功勋问题争来斗去,可朱八八那家伙实在太狠,开了个胡惟庸案,连带李善长一起镇下去了,早期党争就比较简单。
这玩意儿变得复杂是从正德以后开始的,那年头出了个猛人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心学大盛,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理学的重新认识(或者是说返回宋朝的认识状态),拿出朱熹的那一套来打压皇权,于是从东林书院里面走出了东林党,前期还不错,干了许多实事,叶向高还曾说过“天下事当由天下”,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被带领得很民主了。在加上民间士人的兴起(几社、复社等),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但是,心学开始变质。人都以自己想当然的东西为道理来评判事物,也就是心学中说的(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给甩在一边不管了,于是就造成了主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于是东林党与复社人士渐渐开始变得只知高谈阔论而干不了半点实事。
心学在其中贯穿的作用我想是很大的(有人回答是思想的因素和权力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问题,因为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心学他们都学过,而权力,争来夺去始终有个皇帝在上面盖帽顶着,除非想造反,否则那都得听皇帝的。所以他们的党争不过是想在这种环境下争取到最大的利益罢了。而后来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明朝的全盘覆亡。
如果说宋朝亡于小人,那么明朝则死在君子手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
这在夏家父子(夏允彝、夏完淳)所写的《幸存录》和《续幸存录》中早有论述了,楼主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开国时淮西、浙江两党,因为功勋问题争来斗去,可朱八八那家伙实在太狠,开了个胡惟庸案,连带李善长一起镇下去了,早期党争就比较简单。
这玩意儿变得复杂是从正德以后开始的,那年头出了个猛人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心学大盛,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理学的重新认识(或者是说返回宋朝的认识状态),拿出朱熹的那一套来打压皇权,于是从东林书院里面走出了东林党,前期还不错,干了许多实事,叶向高还曾说过“天下事当由天下”,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被带领得很民主了。在加上民间士人的兴起(几社、复社等),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但是,心学开始变质。人都以自己想当然的东西为道理来评判事物,也就是心学中说的(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给甩在一边不管了,于是就造成了主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于是东林党与复社人士渐渐开始变得只知高谈阔论而干不了半点实事。
心学在其中贯穿的作用我想是很大的(有人回答是思想的因素和权力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问题,因为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心学他们都学过,而权力,争来夺去始终有个皇帝在上面盖帽顶着,除非想造反,否则那都得听皇帝的。所以他们的党争不过是想在这种环境下争取到最大的利益罢了。而后来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明朝的全盘覆亡。
如果说宋朝亡于小人,那么明朝则死在君子手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单纯就我本人观点:
明朝党争激烈是由三方面引起的。其一,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分区制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各个省高考。同乡同僚当然比他乡人值得信任。这一现象是由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斗争开始的。加之明朝历史上有名的门生制(一种潜规则,就是考官点中试卷的作者进入官场后会拜此考官为老师,说白了就是老官培养新人为自己留后路,新人找靠山)的作用,此现象就更加明显。其二:明朝时期各个学说林立,各个学说传人的信仰、道德标准不同,自然就会引起斗争。而最佳的决斗场所就是朝堂。其三:皇帝起到暗中操控作用。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到崇祯,基本没有笨蛋(即便是万历也不例外,他玩死了张居正)。虽说有的不理朝政(还是举万历,万历年间后宫、阉党、道士、文官党派林立),但实际上也利用了各个党派斗争保全了自己的地位。就拿阉党来说,虽然几度掌权,但在大肆打压文官集团后立即被皇帝清除。有的时候,皇帝对阉党动手甚至就是一张纸条的事(明武宗),但就是留着他,直到物尽其用。我相信这很能说明问题。
以上是我的观点。当然,不足之处很多,还望海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5
权力,思想,利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单纯就我本人观点:
明朝党争激烈是由三方面引起的。其一,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分区制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各个省高考。同乡同僚当然比他乡人值得信任。这一现象是由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斗争开始的。加之明朝历史上有名的门生制(一种潜规则,就是考官点中试卷的作者进入官场后会拜此考官为老师,说白了就是老官培养新人为自己留后路,新人找靠山)的作用,此现象就更加明显。其二:明朝时期各个学说林立,各个学说传人的信仰、道德标准不同,自然就会引起斗争。而最佳的决斗场所就是朝堂。其三:皇帝起到暗中操控作用。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到崇祯,基本没有笨蛋(即便是万历也不例外,他玩死了张居正)。虽说有的不理朝政(还是举万历,万历年间后宫、阉党、道士、文官党派林立),但实际上也利用了各个党派斗争保全了自己的地位。就拿阉党来说,虽然几度掌权,但在大肆打压文官集团后立即被皇帝清除。有的时候,皇帝对阉党动手甚至就是一张纸条的事(明武宗),但就是留着他,直到物尽其用。我相信这很能说明问题。
以上是我的观点。当然,不足之处很多,还望海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权力,思想,利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3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
这在夏家父子(夏允彝、夏完淳)所写的《幸存录》和《续幸存录》中早有论述了,楼主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开国时淮西、浙江两党,因为功勋问题争来斗去,可朱八八那家伙实在太狠,开了个胡惟庸案,连带李善长一起镇下去了,早期党争就比较简单。
这玩意儿变得复杂是从正德以后开始的,那年头出了个猛人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心学大盛,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理学的重新认识(或者是说返回宋朝的认识状态),拿出朱熹的那一套来打压皇权,于是从东林书院里面走出了东林党,前期还不错,干了许多实事,叶向高还曾说过“天下事当由天下”,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被带领得很民主了。在加上民间士人的兴起(几社、复社等),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但是,心学开始变质。人都以自己想当然的东西为道理来评判事物,也就是心学中说的(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给甩在一边不管了,于是就造成了主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于是东林党与复社人士渐渐开始变得只知高谈阔论而干不了半点实事。
心学在其中贯穿的作用我想是很大的(有人回答是思想的因素和权力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问题,因为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心学他们都学过,而权力,争来夺去始终有个皇帝在上面盖帽顶着,除非想造反,否则那都得听皇帝的。所以他们的党争不过是想在这种环境下争取到最大的利益罢了。而后来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明朝的全盘覆亡。
如果说宋朝亡于小人,那么明朝则死在君子手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单纯就我本人观点:
明朝党争激烈是由三方面引起的。其一,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分区制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各个省高考。同乡同僚当然比他乡人值得信任。这一现象是由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斗争开始的。加之明朝历史上有名的门生制(一种潜规则,就是考官点中试卷的作者进入官场后会拜此考官为老师,说白了就是老官培养新人为自己留后路,新人找靠山)的作用,此现象就更加明显。其二:明朝时期各个学说林立,各个学说传人的信仰、道德标准不同,自然就会引起斗争。而最佳的决斗场所就是朝堂。其三:皇帝起到暗中操控作用。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到崇祯,基本没有笨蛋(即便是万历也不例外,他玩死了张居正)。虽说有的不理朝政(还是举万历,万历年间后宫、阉党、道士、文官党派林立),但实际上也利用了各个党派斗争保全了自己的地位。就拿阉党来说,虽然几度掌权,但在大肆打压文官集团后立即被皇帝清除。有的时候,皇帝对阉党动手甚至就是一张纸条的事(明武宗),但就是留着他,直到物尽其用。我相信这很能说明问题。
以上是我的观点。当然,不足之处很多,还望海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3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
这在夏家父子(夏允彝、夏完淳)所写的《幸存录》和《续幸存录》中早有论述了,楼主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开国时淮西、浙江两党,因为功勋问题争来斗去,可朱八八那家伙实在太狠,开了个胡惟庸案,连带李善长一起镇下去了,早期党争就比较简单。
这玩意儿变得复杂是从正德以后开始的,那年头出了个猛人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心学大盛,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理学的重新认识(或者是说返回宋朝的认识状态),拿出朱熹的那一套来打压皇权,于是从东林书院里面走出了东林党,前期还不错,干了许多实事,叶向高还曾说过“天下事当由天下”,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被带领得很民主了。在加上民间士人的兴起(几社、复社等),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但是,心学开始变质。人都以自己想当然的东西为道理来评判事物,也就是心学中说的(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给甩在一边不管了,于是就造成了主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于是东林党与复社人士渐渐开始变得只知高谈阔论而干不了半点实事。
心学在其中贯穿的作用我想是很大的(有人回答是思想的因素和权力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问题,因为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心学他们都学过,而权力,争来夺去始终有个皇帝在上面盖帽顶着,除非想造反,否则那都得听皇帝的。所以他们的党争不过是想在这种环境下争取到最大的利益罢了。而后来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明朝的全盘覆亡。
如果说宋朝亡于小人,那么明朝则死在君子手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单纯就我本人观点:
明朝党争激烈是由三方面引起的。其一,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分区制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各个省高考。同乡同僚当然比他乡人值得信任。这一现象是由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斗争开始的。加之明朝历史上有名的门生制(一种潜规则,就是考官点中试卷的作者进入官场后会拜此考官为老师,说白了就是老官培养新人为自己留后路,新人找靠山)的作用,此现象就更加明显。其二:明朝时期各个学说林立,各个学说传人的信仰、道德标准不同,自然就会引起斗争。而最佳的决斗场所就是朝堂。其三:皇帝起到暗中操控作用。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到崇祯,基本没有笨蛋(即便是万历也不例外,他玩死了张居正)。虽说有的不理朝政(还是举万历,万历年间后宫、阉党、道士、文官党派林立),但实际上也利用了各个党派斗争保全了自己的地位。就拿阉党来说,虽然几度掌权,但在大肆打压文官集团后立即被皇帝清除。有的时候,皇帝对阉党动手甚至就是一张纸条的事(明武宗),但就是留着他,直到物尽其用。我相信这很能说明问题。
以上是我的观点。当然,不足之处很多,还望海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权力,思想,利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04
权力,思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