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关山万里,宝贝一直在博物馆等你(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22: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0:14
国之重宝棍一条,竟价值连城。此棍藏于陕西法门寺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虽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地位却非比寻常,实属博物馆界的独特存在。博物馆内藏有3件“不允许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总数全国不过63件,大多数由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和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而上海博物馆也仅藏有2件。然而,法门寺博物馆独占3件,其中一条锡杖便是其中之一。这条锡杖名为“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深藏地下1114年,直至1987年4月在法门寺地宫中重见天日。当时,唐朝懿宗皇帝并未为其祈福,却留下了这件美轮美奂的国之重宝。
锡杖,僧人之工具,赋予护法增威、彰显智慧、指点玄机等特殊意蕴,被尊称为“德仗”、“智仗”。其用途多样,包括托钵行乞时提醒檀越施舍、驱逐野兽害虫、防身、支撑身体以及彰显圣智、行功德本。作为法器,锡杖在后世佛教仪轨中不可或缺,成为佛教圣物。
在僧侣化缘时,锡杖是随身携带的工具,用于壮胆、防身、依扶、吆喝和作“敲门砖”。它的重要性在于轻便,便于携带。在“比丘十八物”中,锡杖是最大的一件,包括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和菩萨像。想象在拼脚力的年代,携带如此多的物品需要一只大箱子。
法门寺的锡杖独一无二,是同类器物中的国宝,被誉为锡杖之王。杖首为双轮(四股)十二环,象征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四谛”和人从无明到生死的因果循环。顶部有一枚智慧宝珠,象征凝聚力和佛祖的智慧。中间为五股金刚杵,消除一切不利因素。两头连接着两个莲花台,杖身以缠枝蔓草纹和鱼子纹衬底,象征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圆满、多子多孙和多福多寿。杖身錾刻有十二位圆觉僧,象征释迦摩尼佛祖的弟子。
目前,世界上佛教锡杖中,法门寺出土的锡杖是最大、最华丽、最古老的。它在外观和历史价值上超越了日本京都正仓院的13世纪日本天台宗僧侣的法器“白铜头单轮(双股)六环锡杖”。法门寺的锡杖不仅体积巨大,而且工艺精湛,展现出唐代金银器物的独特风格。
法门寺地宫的出现令人震惊,它位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开始建造的浮屠宝塔内。经历了多次兵燹、焚毁、地震的损毁倒塌,历经北魏、唐、明、清、民国各朝代的反复重建、修缮。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唐朝,从太祖李世民开始崇尚佛教,到唐朝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的儿子(第四任皇帝中宗李显)出生后由唐玄奘亲自剃度出家。唐朝期间,七次从扶风法门寺奉迎佛骨舍利回长安、洛阳供养,彰显了佛教在唐朝的兴旺发展。
最值得提及的是懿宗皇帝最后一次奉还佛骨舍利入法门寺地宫,他刻了一块《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的碑,详细记载了奉还过程中各种器物名称、供奉者的姓名、大小、数量和重量。这次发掘填补了许多考古和文物的空白,例如唐朝的喝茶状态、文献中记载的“秘色瓷”的色彩、以及这根国宝级锡杖。
唐代金银器物工造具有独特之处,如雕刻工艺精细、鱼籽纹作衬底、刻线粗犷而短、喜绘对鸟图、飞龙之图尾与脚相绕且只有三爪或四爪、凤鸾之形嘴呈鹰嘴状、尾长、双翅大张、拥有大量波斯文化元素等。
1981年法门寺塔因四川松潘大地震后的余波和一场狂风暴雨轰然倒塌,发掘工作是迫不得已的抢救保护。在这之前,1967年7月12日,一位71岁的老僧释良卿为保护地宫文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自焚献身使法门寺地宫得以保全,留下了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
弘扬文化需要爱护文物,读懂历史。通过这次发掘,我们不仅了解到唐代帝王对佛教的虔诚,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及唐代七位皇帝无意间为后世留下了这一座瑰宝的地宫,更应铭记释良卿和尚的无私奉献。最后,关于鲁智深或沙和尚使用的禅杖与锡杖的区别,虽然文献未明确解释,但禅杖作为兵刃或扁担的用途,与锡杖作为法器的功能截然不同。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隋唐史》,中华书局,2009年。
[2] 商成勇、岳南,《前年轮回:法门寺地宫珍宝再世之谜》,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
[3] 蒲实、丘濂,《唐朝的想象力-盛唐气象的七个侧面》,中信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