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6: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6:39
《仪礼》是一部详尽记录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典籍,涉及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多种重要场合的礼节。在古代中国,宗教仪式并未发展为固定的宗教,而是通过礼仪形式约束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仪礼》的100多卷内容详细规定了诸如服装、位置、礼节顺序等,对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阶层的日常礼仪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等。
尽管《仪礼》的文字可能显得晦涩难懂,且被认为比“三礼”中其他两部著作成书早,但其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商周时期,典礼仪式繁复,没有专门训练的人难以胜任,因此,儒生通过不断的排练和修订,将这些礼仪规则整理成职业手册。最初的礼仪清单数量庞大,据记载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但流传到汉代时,只有十七篇,涵盖了冠、婚、丧祭、朝聘、射乡等核心内容,被编入士大夫阶层的教育教材《礼经》,成为“五经”之一。
关于十七篇《仪礼》的完整性,学术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残本,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完整无缺。清人邵懿辰在《礼经通论》中有深入的讨论。《礼记》中的部分篇章是对《仪礼》的解释,证明《仪礼》并非残缺。汉宣帝时期,《仪礼》被纳入学官,历经唐贾公彦的《仪礼疏》和南宋与郑注的合刊,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1959年在甘肃武威的墓葬中发现了《仪礼》简,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为《仪礼》的版本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研究古代简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964年,相关整理出版的《武威汉简》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仪礼》的理解。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