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8: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41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传统主要依靠师徒传授或个人自学,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直到刘宋元嘉二十年(433年),太医令秦承袒提议设立医学机构,这是中国医学教育机构设立的起点。北魏时期,模仿南朝设置了太医博士和太医助教等职位,但具体细节鲜有记载。
隋代时期,太医署进一步发展,设有太医博士、助教以及专门教授药物知识的药园师等,药物教学也得到了重视。到了唐代,太医署已经成为体系完备、分工明确的医学教育场所,分为医学和药学两部分,医科尤其重要,培养出大量的临床医生。药学方面则有主药和药童,设有药园以培训药草种植技术,同时在各州府也设立了医学机构。
五代时期,医博士和药博士的设置进一步扩展。宋代对医学教育十分重视,医学科目逐渐增多,学生人数众多。同时,医学书籍的编校工作开始系统化,校正书局的设立对医学的发展和古籍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
元明以后,医学科目细化,注重骨科,反映了元代骑兵战争对医疗需求的影响。然而,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西方火器的传入,部分医学科目被淘汰,医学教育逐渐衰退。清代沿袭明朝制度,太医院设有内、外教习,但医学教育在晚清时期由于经费短缺和新医学的引入而趋于式微。
中国古代医学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分科及考核升迁等方面的组织机构与政令。古代医事制度大体从周代开始确立,其后历代不断演进,唐宋时期逐渐完备,但至清代基本上相互因袭无重要变迁,其设置主要为宫廷及上层统治阶级服务,民间医药却无长久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