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6: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13:54
《仁学》是谭嗣同在甲午战后,32岁至33岁任职南京候补知府时期的重要著作,背景深刻。1895年中日战争后的屈辱和割让台湾事件,激发了他创作此书,他甚至自称为“台湾人所著书”。在接触康有为的强学会和梁启超的介绍后,谭嗣同的思想融合了儒、释、耶三教及西学,形成了博杂的学问。《仁学》中,他试图通过五光十色的理论,寻找救国图存的道路,反对清朝的黑暗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主张维新和革新,倡导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与民主,试图用科学挑战旧学说。
《仁学》的写作目的在于打破封建束缚,提倡任侠和格致,用科学来代替传统的俗学。《仁学》上卷强调平等和博爱,下卷则批驳封建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提出用唯心的“心力挽劫运”理论,虽带有空想色彩,但其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纲常的立场鲜明。书中还批判了三纲五常的罪恶,主张君民平等,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表示同情,对湘军的暴行表示痛恨。
然而,《仁学》的理论体系在科学与宗教、唯物与唯心之间摇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尤其是在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谭嗣同的理想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交织在一起。尽管如此,《仁学》在倡导民主和科学,以及对封建专制的深刻批判上,具有其历史进步性,为后来的《新青年》运动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家 谭嗣同的哲学著作。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遭失败,对谭嗣同的思想震动极大。"。《仁学》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仁学》全书凡50篇,分为两卷。《仁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