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李清照是个什磨样的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4:1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诞生于著名泉城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字文叔,官居礼部员外郎,是当时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崇尚气节,博学多才,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很有研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同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张文潜、晁补之、陈师道等交往甚密。著有《札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善写文章。家庭前辈的道德文章,齐鲁大地的豪朴民风,泉城济南的明丽风光,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因而“自少年,便有诗名”。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他爱好文学,尤其酷爱金石书画,是北宋著名金石学家。婚后,夫妻感情深厚,志趣相投。除赵明诚偶有出游外,两人不是在一起切磋文学,就是收购金石书画,并整理研究。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激烈的党争冲击了这对学者夫妻的平静生活。是年,徽宗起用蔡京为相,将司马光、苏轼等人定为“元佑奸党”而罢黜。李格非不肯参与此事,且因与苏轼等人多有交往,也被定为“元佑奸党”遭到革职。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则依附蔡京,青云直上,官至副宰相。李清照对于这种党争非常不满,早在父亲被革职前,就给公公写诗,用“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加以劝谏。父亲被革职后,她更加愤慨,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叙述了唐玄宗晚年的沉缅声乐和最终的悲剧命运,提示了安史之乱的危害及其根源,其用意是劝诫宋徽宗不要重蹈唐玄宗的覆辙,朝廷各派不要互相犯忌倾陷。从此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正义感的女性。
公元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受蔡京所陷,被罢相,死于汴京。不久,赵明诚和李清照便离开风狂浪恶的宦海,回到赵家故里青州(今山东益都),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了表示隐居的决心,他们借用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表现退隐乐趣的诗句,将居住的厅堂居室,取名为“归来堂”、“易安堂”。从1107年至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他们大约在青州生活了12年。这其间,李清照除了吟诗填词、撰写文赋外,就是帮助赵明诚收藏金石碑刻、古籍文物,并由赵明诚编成<金石录>初稿三十卷。这12年是这对学者夫妻生活在世外桃源的12年,也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12年。大约在公元1120年,赵明诚复官,先后在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川)任太守。公职之余,仍和李清照整理金石书画,并对<金石录>进行修订、题跋。
至此为止,是李清照生活的前期,也就是她在北宋生活时期。其间,虽也有过父亲贬官、公公浮沉的变故和夫妻小别的惆怅,但总的说生活是安定美好的。
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李清照43岁时,给北宋王朝带来灭亡之灾的靖康之乱,也彻底打破了李清照夫妇原本安定美好的生活。这一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次年(宋高宗建炎元年),徽、钦二帝又被金兵掳到北方,北宋灭亡,朝廷南迁。此后,李清照进入了在南宋生活的时期,即饱经飘零和苦难的后期。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8月,赵明诚被起用为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守,李清照也同到任上。同年,赵家故里青州兵变,他们夫妇留在那里的十余屋珍贵文件全部化为灰烬。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赵明诚被免职,将李清照送至池阳(今安徽贵池)。忽又接旨,让他担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府。赵明诚急忙赶去赴任,不幸途中病逝于建康。志同道合的丈夫突然故去,对李清照是一个致命打击。她万分悲痛,大病一场。这时,金兵南下,建康告急。她只得将南渡所带十五车书画的大部分托妹夫带往洪州(今江西南昌)。不料,洪州又被金兵攻陷,这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全部丧失,只有李随身所带的数箱书画,得以保存。正当李清照遭受这重重打击之时,有人又诬她通敌。为了表明心迹,李清照将留下的全部宗器献给朝廷,并追随宋高宗逃亡路线,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至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的四年间,漂泊在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鄞县)、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金华一带。在元颠沛流离中,李清照身边所存书画珍品,再一次散失,所剩不到十分之二、三。现传世的<金石录>所收的,就是这残余的部分。
公元1132年,李清照曾再嫁给张汝舟。因张汝舟觊觎她手中的文物,又对她大加*,仅三个月就离异了。晚年,李清照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过着孤独寂寞、凄苦悲惨的生活。但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性,坚持笔耕不辍,将一生历尽苦难的万千感悟,都写进了一篇篇诗词文赋,并继承亡夫赵明诚的遗愿,出版了<金石录>。大约于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之后,一代才女李清照,满怀对丈夫的不尽思念,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文学的永恒钟爱,与世长辞了,享年不少于72岁。
如同情然而来一样,李清照是悄然而去的,没有儿子为她守灵,没有亲人为她送葬。但是,来时一无所有的她,走时却为人间留下了丰硕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工书,善画,兼通音乐,在文学上更是全才,词、诗、文赋均为一代名手。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记载,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宋代黄升《花庵词选》记载,李清照有《漱玉集》三卷。可见,李的作品颇丰,只可惜大都散失了,只在一些文学结集中,有以《漱玉词》之名收存的词作及散失的诗文,已是微乎其微了。据近年的收集和考证,李清照现存的整篇词不足六十首(其中存疑十一首)、诗十八首、文五篇。
李清照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很少,但质量极高。这正如石子一堆,再多也是石子,黯淡无光;珍珠一颗,再少也是珍珠,光彩四射。李清照诗,心系国事,豪情激荡,才气横溢。其五言绝句《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李清照文叙议交融,情感充沛,辞采飞扬。其《金石录后序》,是中国书序中,别具风格的旷世名篇;《词论》在中国词学史上独树一帜;《打马赋》也是博弈赋中的神品。当然,李清照艺术成就最高,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还是她的词。她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大家,成就卓著,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对我国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杨慎曰:“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清代永瑢等曰:“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典类一)王士禛曰:“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花草蒙拾》)
李清照的词,同其生活经历一样,也大体分前后两个时期。因其前后生活变化极大,词的内容和基调也很不相同。
李清照前期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生活,基调是明快、清新的。当然,其中也流露着惜春悲秋、思离伤别的情绪,但这种愁情大都是较淡的,而且是含有希望的。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游兴、感时。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展现了淡雅可爱、人景相亲的秋色图,处处荡漾着欢悦情绪。但这类词在李清照前期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更多的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是咏物、述志。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她最长的词《多丽》(小楼寒),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此外,她还吟咏过梅花、桂花、芍药花等。在这些吟咏中,词人表现了对纯洁人格的追求,或寄托了不慕虚名的人生态度,或感叹自己的身世,甚至还发出了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愤懑。为了更自由地表现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还借梦述志。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宏伟天景,那归帝所、闻天语的非凡经历,那大鹏高飞,展翅万里,吹去云山的惊人抱负,都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和对远大理想的强烈追求。这无论是在那个时代的女词人中,还是在婉约派词人中,都是罕见的。
三是言情、相思。李清照前期词中,有一些描写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眼光独到,视角新颖,这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和官宦夫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青年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并相约再会的情景,表现了词人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爱情的精神。
李清照前期词中表现的作品,大多是表现离情别绪的相思词。这些词中,有的是借伤春写离情,如《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萧条庭院);有的是借悲秋写离情,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还有的是借神话写离情,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边些相思词,以女性我有的敏感心理和细腻笔触,将离情别绪写得那么缠绵悱恻,那么刻骨铭心,生动地体现了词人对爱情的真挚、崇重、深切,这在我国汗牛充栋的相思词里,堪称脍炙人口的精品。与前期词不同,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是表现词人南渡后飘零苦难的生活,基调是不尽的悲凄和深重的忧伤。基本上也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怀家乡,思故国。这类词在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她所有词作中最有社会价值的部分。由于北宋灭亡,家乡沦陷,李清照不得不南渡,但她的心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北方的家乡,这种怀乡之情就化作了一首首怀乡之词。如词人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发出了“故乡何处?忘了除非醉”的真情呼喊,而《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更深透着“愁损北人”的哀苦*。如果说上述怀乡词,仅是包含着思念故国的心情,折射出词人爱国主义情怀的话,那么词人还有一些作品则直接抒写心系故国的心绪,更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通过描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表现了对沦陷故都汴京的思念,而《永遇乐》(落日熔金)则通过描写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情。出于爱国主义感情,李清照在《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等词中,还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其前途的担忧。甚至在《新荷叶》(薄露初零)这首祝寿词中,都劝寿主学习东晋名相谢安石,放弃隐居生活,收拾破碎山河,“苏天下苍生”。李清照的爱国爱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早的一位,也是十分成功的一位。
二是忆往事,悼亡夫。后期的李清照,丈夫故去,生活凄苦,因而她常常在词中回忆同丈夫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倾诉今日生活孤独痛苦,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眷恋。如缅怀故人的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抒写了词人那种心爱人已去,折得梅花,无人可寄的孤寂无奈心情,读来令人心碎。
三是伤春秋,叹身世。同前期词一样,李清照后期词中也有伤春悲秋的感时之作,但是,再者在内容和基调上有着很大区别。后期词所写之景大都是极为衰败的,悲伤之情都是极为深重的,其重点是表现词人经历劫难后悲痛欲绝的心境。如《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的伤春和《忆秦娥》(临高阁)的悲秋,都是一个孤苦女性的心灵哭诉。与伤春悲秋相联系,李清照后期,尤其是晚年,还写了一些感世事、叹身世之作,似乎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番总结。如历代流传的佳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表现了词人对“物是人非事事休”,“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悲戚,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词人对自己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但李清照毕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因而她在词中也经常表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如写于大病初愈后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就着意叙写了卧床看残月,枕上读诗书的养息情景,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过去,有些论者对于李清照词的内容,除了怀家乡、思故国的以外,都不以为重,觉得没有触及当时的社会矛盾,未能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的都是封建社会贵妇人的小情小趣,价值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那种直接触及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李清照那些描绘对大自然、对爱情、对个人身世感受的作品,表现了人类最常见、最普遍的情感,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否则,就不会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更不会使我们两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了。可以说,无论是从人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当然,李清照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也在于其艺术形式。李清照在词的艺术表现上进行了不懈的寻求和探索,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开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以至世人称之为“易安体”,影响了包括宋代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词人。这里仅摘其要者,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加以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诞生于著名泉城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字文叔,官居礼部员外郎,是当时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崇尚气节,博学多才,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很有研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同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张文潜、晁补之、陈师道等交往甚密。著有《札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善写文章。家庭前辈的道德文章,齐鲁大地的豪朴民风,泉城济南的明丽风光,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因而“自少年,便有诗名”。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他爱好文学,尤其酷爱金石书画,是北宋著名金石学家。婚后,夫妻感情深厚,志趣相投。除赵明诚偶有出游外,两人不是在一起切磋文学,就是收购金石书画,并整理研究。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激烈的党争冲击了这对学者夫妻的平静生活。是年,徽宗起用蔡京为相,将司马光、苏轼等人定为“元佑奸党”而罢黜。李格非不肯参与此事,且因与苏轼等人多有交往,也被定为“元佑奸党”遭到革职。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则依附蔡京,青云直上,官至副宰相。李清照对于这种党争非常不满,早在父亲被革职前,就给公公写诗,用“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加以劝谏。父亲被革职后,她更加愤慨,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叙述了唐玄宗晚年的沉缅声乐和最终的悲剧命运,提示了安史之乱的危害及其根源,其用意是劝诫宋徽宗不要重蹈唐玄宗的覆辙,朝廷各派不要互相犯忌倾陷。从此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正义感的女性。
公元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受蔡京所陷,被罢相,死于汴京。不久,赵明诚和李清照便离开风狂浪恶的宦海,回到赵家故里青州(今山东益都),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了表示隐居的决心,他们借用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表现退隐乐趣的诗句,将居住的厅堂居室,取名为“归来堂”、“易安堂”。从1107年至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他们大约在青州生活了12年。这其间,李清照除了吟诗填词、撰写文赋外,就是帮助赵明诚收藏金石碑刻、古籍文物,并由赵明诚编成<金石录>初稿三十卷。这12年是这对学者夫妻生活在世外桃源的12年,也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12年。大约在公元1120年,赵明诚复官,先后在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川)任太守。公职之余,仍和李清照整理金石书画,并对<金石录>进行修订、题跋。
至此为止,是李清照生活的前期,也就是她在北宋生活时期。其间,虽也有过父亲贬官、公公浮沉的变故和夫妻小别的惆怅,但总的说生活是安定美好的。
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李清照43岁时,给北宋王朝带来灭亡之灾的靖康之乱,也彻底打破了李清照夫妇原本安定美好的生活。这一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次年(宋高宗建炎元年),徽、钦二帝又被金兵掳到北方,北宋灭亡,朝廷南迁。此后,李清照进入了在南宋生活的时期,即饱经飘零和苦难的后期。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8月,赵明诚被起用为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守,李清照也同到任上。同年,赵家故里青州兵变,他们夫妇留在那里的十余屋珍贵文件全部化为灰烬。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赵明诚被免职,将李清照送至池阳(今安徽贵池)。忽又接旨,让他担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府。赵明诚急忙赶去赴任,不幸途中病逝于建康。志同道合的丈夫突然故去,对李清照是一个致命打击。她万分悲痛,大病一场。这时,金兵南下,建康告急。她只得将南渡所带十五车书画的大部分托妹夫带往洪州(今江西南昌)。不料,洪州又被金兵攻陷,这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全部丧失,只有李随身所带的数箱书画,得以保存。正当李清照遭受这重重打击之时,有人又诬她通敌。为了表明心迹,李清照将留下的全部宗器献给朝廷,并追随宋高宗逃亡路线,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至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的四年间,漂泊在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鄞县)、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金华一带。在元颠沛流离中,李清照身边所存书画珍品,再一次散失,所剩不到十分之二、三。现传世的<金石录>所收的,就是这残余的部分。
公元1132年,李清照曾再嫁给张汝舟。因张汝舟觊觎她手中的文物,又对她大加*,仅三个月就离异了。晚年,李清照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过着孤独寂寞、凄苦悲惨的生活。但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性,坚持笔耕不辍,将一生历尽苦难的万千感悟,都写进了一篇篇诗词文赋,并继承亡夫赵明诚的遗愿,出版了<金石录>。大约于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之后,一代才女李清照,满怀对丈夫的不尽思念,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文学的永恒钟爱,与世长辞了,享年不少于72岁。
如同情然而来一样,李清照是悄然而去的,没有儿子为她守灵,没有亲人为她送葬。但是,来时一无所有的她,走时却为人间留下了丰硕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工书,善画,兼通音乐,在文学上更是全才,词、诗、文赋均为一代名手。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记载,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宋代黄升《花庵词选》记载,李清照有《漱玉集》三卷。可见,李的作品颇丰,只可惜大都散失了,只在一些文学结集中,有以《漱玉词》之名收存的词作及散失的诗文,已是微乎其微了。据近年的收集和考证,李清照现存的整篇词不足六十首(其中存疑十一首)、诗十八首、文五篇。
李清照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很少,但质量极高。这正如石子一堆,再多也是石子,黯淡无光;珍珠一颗,再少也是珍珠,光彩四射。李清照诗,心系国事,豪情激荡,才气横溢。其五言绝句《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李清照文叙议交融,情感充沛,辞采飞扬。其《金石录后序》,是中国书序中,别具风格的旷世名篇;《词论》在中国词学史上独树一帜;《打马赋》也是博弈赋中的神品。当然,李清照艺术成就最高,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还是她的词。她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大家,成就卓著,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对我国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杨慎曰:“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清代永瑢等曰:“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典类一)王士禛曰:“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花草蒙拾》)
李清照的词,同其生活经历一样,也大体分前后两个时期。因其前后生活变化极大,词的内容和基调也很不相同。
李清照前期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生活,基调是明快、清新的。当然,其中也流露着惜春悲秋、思离伤别的情绪,但这种愁情大都是较淡的,而且是含有希望的。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游兴、感时。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展现了淡雅可爱、人景相亲的秋色图,处处荡漾着欢悦情绪。但这类词在李清照前期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更多的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是咏物、述志。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她最长的词《多丽》(小楼寒),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此外,她还吟咏过梅花、桂花、芍药花等。在这些吟咏中,词人表现了对纯洁人格的追求,或寄托了不慕虚名的人生态度,或感叹自己的身世,甚至还发出了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愤懑。为了更自由地表现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还借梦述志。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宏伟天景,那归帝所、闻天语的非凡经历,那大鹏高飞,展翅万里,吹去云山的惊人抱负,都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和对远大理想的强烈追求。这无论是在那个时代的女词人中,还是在婉约派词人中,都是罕见的。
三是言情、相思。李清照前期词中,有一些描写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眼光独到,视角新颖,这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和官宦夫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青年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并相约再会的情景,表现了词人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爱情的精神。
李清照前期词中表现的作品,大多是表现离情别绪的相思词。这些词中,有的是借伤春写离情,如《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萧条庭院);有的是借悲秋写离情,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还有的是借神话写离情,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边些相思词,以女性我有的敏感心理和细腻笔触,将离情别绪写得那么缠绵悱恻,那么刻骨铭心,生动地体现了词人对爱情的真挚、崇重、深切,这在我国汗牛充栋的相思词里,堪称脍炙人口的精品。与前期词不同,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是表现词人南渡后飘零苦难的生活,基调是不尽的悲凄和深重的忧伤。基本上也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怀家乡,思故国。这类词在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她所有词作中最有社会价值的部分。由于北宋灭亡,家乡沦陷,李清照不得不南渡,但她的心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北方的家乡,这种怀乡之情就化作了一首首怀乡之词。如词人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发出了“故乡何处?忘了除非醉”的真情呼喊,而《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更深透着“愁损北人”的哀苦*。如果说上述怀乡词,仅是包含着思念故国的心情,折射出词人爱国主义情怀的话,那么词人还有一些作品则直接抒写心系故国的心绪,更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通过描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表现了对沦陷故都汴京的思念,而《永遇乐》(落日熔金)则通过描写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情。出于爱国主义感情,李清照在《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等词中,还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其前途的担忧。甚至在《新荷叶》(薄露初零)这首祝寿词中,都劝寿主学习东晋名相谢安石,放弃隐居生活,收拾破碎山河,“苏天下苍生”。李清照的爱国爱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早的一位,也是十分成功的一位。
二是忆往事,悼亡夫。后期的李清照,丈夫故去,生活凄苦,因而她常常在词中回忆同丈夫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倾诉今日生活孤独痛苦,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眷恋。如缅怀故人的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抒写了词人那种心爱人已去,折得梅花,无人可寄的孤寂无奈心情,读来令人心碎。
三是伤春秋,叹身世。同前期词一样,李清照后期词中也有伤春悲秋的感时之作,但是,再者在内容和基调上有着很大区别。后期词所写之景大都是极为衰败的,悲伤之情都是极为深重的,其重点是表现词人经历劫难后悲痛欲绝的心境。如《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的伤春和《忆秦娥》(临高阁)的悲秋,都是一个孤苦女性的心灵哭诉。与伤春悲秋相联系,李清照后期,尤其是晚年,还写了一些感世事、叹身世之作,似乎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番总结。如历代流传的佳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表现了词人对“物是人非事事休”,“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悲戚,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词人对自己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但李清照毕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因而她在词中也经常表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如写于大病初愈后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就着意叙写了卧床看残月,枕上读诗书的养息情景,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过去,有些论者对于李清照词的内容,除了怀家乡、思故国的以外,都不以为重,觉得没有触及当时的社会矛盾,未能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的都是封建社会贵妇人的小情小趣,价值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那种直接触及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李清照那些描绘对大自然、对爱情、对个人身世感受的作品,表现了人类最常见、最普遍的情感,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否则,就不会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更不会使我们两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了。可以说,无论是从人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当然,李清照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也在于其艺术形式。李清照在词的艺术表现上进行了不懈的寻求和探索,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开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以至世人称之为“易安体”,影响了包括宋代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词人。这里仅摘其要者,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加以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6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7

出身在当时一个官的家里`是个女的`很有文采`嫁给了王曦之的不知道哪个儿子来着`还是个左将军`最后家道落魄`给关牢里了`结局挺残

怎渡`怎渡`惊起一潭鸥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诞生于著名泉城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字文叔,官居礼部员外郎,是当时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崇尚气节,博学多才,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很有研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同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张文潜、晁补之、陈师道等交往甚密。著有《札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善写文章。家庭前辈的道德文章,齐鲁大地的豪朴民风,泉城济南的明丽风光,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因而“自少年,便有诗名”。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他爱好文学,尤其酷爱金石书画,是北宋著名金石学家。婚后,夫妻感情深厚,志趣相投。除赵明诚偶有出游外,两人不是在一起切磋文学,就是收购金石书画,并整理研究。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激烈的党争冲击了这对学者夫妻的平静生活。是年,徽宗起用蔡京为相,将司马光、苏轼等人定为“元佑奸党”而罢黜。李格非不肯参与此事,且因与苏轼等人多有交往,也被定为“元佑奸党”遭到革职。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则依附蔡京,青云直上,官至副宰相。李清照对于这种党争非常不满,早在父亲被革职前,就给公公写诗,用“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加以劝谏。父亲被革职后,她更加愤慨,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叙述了唐玄宗晚年的沉缅声乐和最终的悲剧命运,提示了安史之乱的危害及其根源,其用意是劝诫宋徽宗不要重蹈唐玄宗的覆辙,朝廷各派不要互相犯忌倾陷。从此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正义感的女性。
公元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受蔡京所陷,被罢相,死于汴京。不久,赵明诚和李清照便离开风狂浪恶的宦海,回到赵家故里青州(今山东益都),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了表示隐居的决心,他们借用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表现退隐乐趣的诗句,将居住的厅堂居室,取名为“归来堂”、“易安堂”。从1107年至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他们大约在青州生活了12年。这其间,李清照除了吟诗填词、撰写文赋外,就是帮助赵明诚收藏金石碑刻、古籍文物,并由赵明诚编成<金石录>初稿三十卷。这12年是这对学者夫妻生活在世外桃源的12年,也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12年。大约在公元1120年,赵明诚复官,先后在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川)任太守。公职之余,仍和李清照整理金石书画,并对<金石录>进行修订、题跋。
至此为止,是李清照生活的前期,也就是她在北宋生活时期。其间,虽也有过父亲贬官、公公浮沉的变故和夫妻小别的惆怅,但总的说生活是安定美好的。
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李清照43岁时,给北宋王朝带来灭亡之灾的靖康之乱,也彻底打破了李清照夫妇原本安定美好的生活。这一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次年(宋高宗建炎元年),徽、钦二帝又被金兵掳到北方,北宋灭亡,朝廷南迁。此后,李清照进入了在南宋生活的时期,即饱经飘零和苦难的后期。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8月,赵明诚被起用为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守,李清照也同到任上。同年,赵家故里青州兵变,他们夫妇留在那里的十余屋珍贵文件全部化为灰烬。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赵明诚被免职,将李清照送至池阳(今安徽贵池)。忽又接旨,让他担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府。赵明诚急忙赶去赴任,不幸途中病逝于建康。志同道合的丈夫突然故去,对李清照是一个致命打击。她万分悲痛,大病一场。这时,金兵南下,建康告急。她只得将南渡所带十五车书画的大部分托妹夫带往洪州(今江西南昌)。不料,洪州又被金兵攻陷,这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全部丧失,只有李随身所带的数箱书画,得以保存。正当李清照遭受这重重打击之时,有人又诬她通敌。为了表明心迹,李清照将留下的全部宗器献给朝廷,并追随宋高宗逃亡路线,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至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的四年间,漂泊在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鄞县)、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金华一带。在元颠沛流离中,李清照身边所存书画珍品,再一次散失,所剩不到十分之二、三。现传世的<金石录>所收的,就是这残余的部分。
公元1132年,李清照曾再嫁给张汝舟。因张汝舟觊觎她手中的文物,又对她大加*,仅三个月就离异了。晚年,李清照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过着孤独寂寞、凄苦悲惨的生活。但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性,坚持笔耕不辍,将一生历尽苦难的万千感悟,都写进了一篇篇诗词文赋,并继承亡夫赵明诚的遗愿,出版了<金石录>。大约于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之后,一代才女李清照,满怀对丈夫的不尽思念,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文学的永恒钟爱,与世长辞了,享年不少于72岁。
如同情然而来一样,李清照是悄然而去的,没有儿子为她守灵,没有亲人为她送葬。但是,来时一无所有的她,走时却为人间留下了丰硕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工书,善画,兼通音乐,在文学上更是全才,词、诗、文赋均为一代名手。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记载,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宋代黄升《花庵词选》记载,李清照有《漱玉集》三卷。可见,李的作品颇丰,只可惜大都散失了,只在一些文学结集中,有以《漱玉词》之名收存的词作及散失的诗文,已是微乎其微了。据近年的收集和考证,李清照现存的整篇词不足六十首(其中存疑十一首)、诗十八首、文五篇。
李清照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很少,但质量极高。这正如石子一堆,再多也是石子,黯淡无光;珍珠一颗,再少也是珍珠,光彩四射。李清照诗,心系国事,豪情激荡,才气横溢。其五言绝句《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李清照文叙议交融,情感充沛,辞采飞扬。其《金石录后序》,是中国书序中,别具风格的旷世名篇;《词论》在中国词学史上独树一帜;《打马赋》也是博弈赋中的神品。当然,李清照艺术成就最高,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还是她的词。她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大家,成就卓著,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对我国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杨慎曰:“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清代永瑢等曰:“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典类一)王士禛曰:“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花草蒙拾》)
李清照的词,同其生活经历一样,也大体分前后两个时期。因其前后生活变化极大,词的内容和基调也很不相同。
李清照前期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生活,基调是明快、清新的。当然,其中也流露着惜春悲秋、思离伤别的情绪,但这种愁情大都是较淡的,而且是含有希望的。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游兴、感时。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展现了淡雅可爱、人景相亲的秋色图,处处荡漾着欢悦情绪。但这类词在李清照前期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更多的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是咏物、述志。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她最长的词《多丽》(小楼寒),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此外,她还吟咏过梅花、桂花、芍药花等。在这些吟咏中,词人表现了对纯洁人格的追求,或寄托了不慕虚名的人生态度,或感叹自己的身世,甚至还发出了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愤懑。为了更自由地表现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还借梦述志。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宏伟天景,那归帝所、闻天语的非凡经历,那大鹏高飞,展翅万里,吹去云山的惊人抱负,都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和对远大理想的强烈追求。这无论是在那个时代的女词人中,还是在婉约派词人中,都是罕见的。
三是言情、相思。李清照前期词中,有一些描写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眼光独到,视角新颖,这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和官宦夫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青年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并相约再会的情景,表现了词人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爱情的精神。
李清照前期词中表现的作品,大多是表现离情别绪的相思词。这些词中,有的是借伤春写离情,如《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萧条庭院);有的是借悲秋写离情,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还有的是借神话写离情,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边些相思词,以女性我有的敏感心理和细腻笔触,将离情别绪写得那么缠绵悱恻,那么刻骨铭心,生动地体现了词人对爱情的真挚、崇重、深切,这在我国汗牛充栋的相思词里,堪称脍炙人口的精品。与前期词不同,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是表现词人南渡后飘零苦难的生活,基调是不尽的悲凄和深重的忧伤。基本上也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怀家乡,思故国。这类词在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她所有词作中最有社会价值的部分。由于北宋灭亡,家乡沦陷,李清照不得不南渡,但她的心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北方的家乡,这种怀乡之情就化作了一首首怀乡之词。如词人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发出了“故乡何处?忘了除非醉”的真情呼喊,而《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更深透着“愁损北人”的哀苦*。如果说上述怀乡词,仅是包含着思念故国的心情,折射出词人爱国主义情怀的话,那么词人还有一些作品则直接抒写心系故国的心绪,更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通过描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表现了对沦陷故都汴京的思念,而《永遇乐》(落日熔金)则通过描写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情。出于爱国主义感情,李清照在《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等词中,还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其前途的担忧。甚至在《新荷叶》(薄露初零)这首祝寿词中,都劝寿主学习东晋名相谢安石,放弃隐居生活,收拾破碎山河,“苏天下苍生”。李清照的爱国爱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早的一位,也是十分成功的一位。
二是忆往事,悼亡夫。后期的李清照,丈夫故去,生活凄苦,因而她常常在词中回忆同丈夫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倾诉今日生活孤独痛苦,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眷恋。如缅怀故人的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抒写了词人那种心爱人已去,折得梅花,无人可寄的孤寂无奈心情,读来令人心碎。
三是伤春秋,叹身世。同前期词一样,李清照后期词中也有伤春悲秋的感时之作,但是,再者在内容和基调上有着很大区别。后期词所写之景大都是极为衰败的,悲伤之情都是极为深重的,其重点是表现词人经历劫难后悲痛欲绝的心境。如《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的伤春和《忆秦娥》(临高阁)的悲秋,都是一个孤苦女性的心灵哭诉。与伤春悲秋相联系,李清照后期,尤其是晚年,还写了一些感世事、叹身世之作,似乎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番总结。如历代流传的佳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表现了词人对“物是人非事事休”,“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悲戚,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词人对自己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但李清照毕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因而她在词中也经常表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如写于大病初愈后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就着意叙写了卧床看残月,枕上读诗书的养息情景,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过去,有些论者对于李清照词的内容,除了怀家乡、思故国的以外,都不以为重,觉得没有触及当时的社会矛盾,未能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的都是封建社会贵妇人的小情小趣,价值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那种直接触及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李清照那些描绘对大自然、对爱情、对个人身世感受的作品,表现了人类最常见、最普遍的情感,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否则,就不会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更不会使我们两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了。可以说,无论是从人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当然,李清照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也在于其艺术形式。李清照在词的艺术表现上进行了不懈的寻求和探索,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开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以至世人称之为“易安体”,影响了包括宋代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词人。这里仅摘其要者,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加以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6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6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诞生于著名泉城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字文叔,官居礼部员外郎,是当时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崇尚气节,博学多才,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很有研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同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张文潜、晁补之、陈师道等交往甚密。著有《札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善写文章。家庭前辈的道德文章,齐鲁大地的豪朴民风,泉城济南的明丽风光,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因而“自少年,便有诗名”。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他爱好文学,尤其酷爱金石书画,是北宋著名金石学家。婚后,夫妻感情深厚,志趣相投。除赵明诚偶有出游外,两人不是在一起切磋文学,就是收购金石书画,并整理研究。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激烈的党争冲击了这对学者夫妻的平静生活。是年,徽宗起用蔡京为相,将司马光、苏轼等人定为“元佑奸党”而罢黜。李格非不肯参与此事,且因与苏轼等人多有交往,也被定为“元佑奸党”遭到革职。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则依附蔡京,青云直上,官至副宰相。李清照对于这种党争非常不满,早在父亲被革职前,就给公公写诗,用“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加以劝谏。父亲被革职后,她更加愤慨,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叙述了唐玄宗晚年的沉缅声乐和最终的悲剧命运,提示了安史之乱的危害及其根源,其用意是劝诫宋徽宗不要重蹈唐玄宗的覆辙,朝廷各派不要互相犯忌倾陷。从此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正义感的女性。
公元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受蔡京所陷,被罢相,死于汴京。不久,赵明诚和李清照便离开风狂浪恶的宦海,回到赵家故里青州(今山东益都),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了表示隐居的决心,他们借用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表现退隐乐趣的诗句,将居住的厅堂居室,取名为“归来堂”、“易安堂”。从1107年至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他们大约在青州生活了12年。这其间,李清照除了吟诗填词、撰写文赋外,就是帮助赵明诚收藏金石碑刻、古籍文物,并由赵明诚编成<金石录>初稿三十卷。这12年是这对学者夫妻生活在世外桃源的12年,也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12年。大约在公元1120年,赵明诚复官,先后在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川)任太守。公职之余,仍和李清照整理金石书画,并对<金石录>进行修订、题跋。
至此为止,是李清照生活的前期,也就是她在北宋生活时期。其间,虽也有过父亲贬官、公公浮沉的变故和夫妻小别的惆怅,但总的说生活是安定美好的。
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李清照43岁时,给北宋王朝带来灭亡之灾的靖康之乱,也彻底打破了李清照夫妇原本安定美好的生活。这一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次年(宋高宗建炎元年),徽、钦二帝又被金兵掳到北方,北宋灭亡,朝廷南迁。此后,李清照进入了在南宋生活的时期,即饱经飘零和苦难的后期。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8月,赵明诚被起用为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守,李清照也同到任上。同年,赵家故里青州兵变,他们夫妇留在那里的十余屋珍贵文件全部化为灰烬。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赵明诚被免职,将李清照送至池阳(今安徽贵池)。忽又接旨,让他担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府。赵明诚急忙赶去赴任,不幸途中病逝于建康。志同道合的丈夫突然故去,对李清照是一个致命打击。她万分悲痛,大病一场。这时,金兵南下,建康告急。她只得将南渡所带十五车书画的大部分托妹夫带往洪州(今江西南昌)。不料,洪州又被金兵攻陷,这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全部丧失,只有李随身所带的数箱书画,得以保存。正当李清照遭受这重重打击之时,有人又诬她通敌。为了表明心迹,李清照将留下的全部宗器献给朝廷,并追随宋高宗逃亡路线,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至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的四年间,漂泊在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鄞县)、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金华一带。在元颠沛流离中,李清照身边所存书画珍品,再一次散失,所剩不到十分之二、三。现传世的<金石录>所收的,就是这残余的部分。
公元1132年,李清照曾再嫁给张汝舟。因张汝舟觊觎她手中的文物,又对她大加*,仅三个月就离异了。晚年,李清照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过着孤独寂寞、凄苦悲惨的生活。但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性,坚持笔耕不辍,将一生历尽苦难的万千感悟,都写进了一篇篇诗词文赋,并继承亡夫赵明诚的遗愿,出版了<金石录>。大约于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之后,一代才女李清照,满怀对丈夫的不尽思念,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文学的永恒钟爱,与世长辞了,享年不少于72岁。
如同情然而来一样,李清照是悄然而去的,没有儿子为她守灵,没有亲人为她送葬。但是,来时一无所有的她,走时却为人间留下了丰硕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工书,善画,兼通音乐,在文学上更是全才,词、诗、文赋均为一代名手。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记载,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宋代黄升《花庵词选》记载,李清照有《漱玉集》三卷。可见,李的作品颇丰,只可惜大都散失了,只在一些文学结集中,有以《漱玉词》之名收存的词作及散失的诗文,已是微乎其微了。据近年的收集和考证,李清照现存的整篇词不足六十首(其中存疑十一首)、诗十八首、文五篇。
李清照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很少,但质量极高。这正如石子一堆,再多也是石子,黯淡无光;珍珠一颗,再少也是珍珠,光彩四射。李清照诗,心系国事,豪情激荡,才气横溢。其五言绝句《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李清照文叙议交融,情感充沛,辞采飞扬。其《金石录后序》,是中国书序中,别具风格的旷世名篇;《词论》在中国词学史上独树一帜;《打马赋》也是博弈赋中的神品。当然,李清照艺术成就最高,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还是她的词。她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大家,成就卓著,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对我国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杨慎曰:“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清代永瑢等曰:“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典类一)王士禛曰:“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花草蒙拾》)
李清照的词,同其生活经历一样,也大体分前后两个时期。因其前后生活变化极大,词的内容和基调也很不相同。
李清照前期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生活,基调是明快、清新的。当然,其中也流露着惜春悲秋、思离伤别的情绪,但这种愁情大都是较淡的,而且是含有希望的。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游兴、感时。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展现了淡雅可爱、人景相亲的秋色图,处处荡漾着欢悦情绪。但这类词在李清照前期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更多的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是咏物、述志。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她最长的词《多丽》(小楼寒),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此外,她还吟咏过梅花、桂花、芍药花等。在这些吟咏中,词人表现了对纯洁人格的追求,或寄托了不慕虚名的人生态度,或感叹自己的身世,甚至还发出了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愤懑。为了更自由地表现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还借梦述志。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宏伟天景,那归帝所、闻天语的非凡经历,那大鹏高飞,展翅万里,吹去云山的惊人抱负,都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和对远大理想的强烈追求。这无论是在那个时代的女词人中,还是在婉约派词人中,都是罕见的。
三是言情、相思。李清照前期词中,有一些描写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眼光独到,视角新颖,这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和官宦夫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青年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并相约再会的情景,表现了词人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爱情的精神。
李清照前期词中表现的作品,大多是表现离情别绪的相思词。这些词中,有的是借伤春写离情,如《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萧条庭院);有的是借悲秋写离情,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还有的是借神话写离情,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边些相思词,以女性我有的敏感心理和细腻笔触,将离情别绪写得那么缠绵悱恻,那么刻骨铭心,生动地体现了词人对爱情的真挚、崇重、深切,这在我国汗牛充栋的相思词里,堪称脍炙人口的精品。与前期词不同,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是表现词人南渡后飘零苦难的生活,基调是不尽的悲凄和深重的忧伤。基本上也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怀家乡,思故国。这类词在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她所有词作中最有社会价值的部分。由于北宋灭亡,家乡沦陷,李清照不得不南渡,但她的心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北方的家乡,这种怀乡之情就化作了一首首怀乡之词。如词人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发出了“故乡何处?忘了除非醉”的真情呼喊,而《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更深透着“愁损北人”的哀苦*。如果说上述怀乡词,仅是包含着思念故国的心情,折射出词人爱国主义情怀的话,那么词人还有一些作品则直接抒写心系故国的心绪,更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通过描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表现了对沦陷故都汴京的思念,而《永遇乐》(落日熔金)则通过描写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情。出于爱国主义感情,李清照在《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等词中,还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其前途的担忧。甚至在《新荷叶》(薄露初零)这首祝寿词中,都劝寿主学习东晋名相谢安石,放弃隐居生活,收拾破碎山河,“苏天下苍生”。李清照的爱国爱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早的一位,也是十分成功的一位。
二是忆往事,悼亡夫。后期的李清照,丈夫故去,生活凄苦,因而她常常在词中回忆同丈夫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倾诉今日生活孤独痛苦,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眷恋。如缅怀故人的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抒写了词人那种心爱人已去,折得梅花,无人可寄的孤寂无奈心情,读来令人心碎。
三是伤春秋,叹身世。同前期词一样,李清照后期词中也有伤春悲秋的感时之作,但是,再者在内容和基调上有着很大区别。后期词所写之景大都是极为衰败的,悲伤之情都是极为深重的,其重点是表现词人经历劫难后悲痛欲绝的心境。如《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的伤春和《忆秦娥》(临高阁)的悲秋,都是一个孤苦女性的心灵哭诉。与伤春悲秋相联系,李清照后期,尤其是晚年,还写了一些感世事、叹身世之作,似乎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番总结。如历代流传的佳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表现了词人对“物是人非事事休”,“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悲戚,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词人对自己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但李清照毕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因而她在词中也经常表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如写于大病初愈后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就着意叙写了卧床看残月,枕上读诗书的养息情景,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过去,有些论者对于李清照词的内容,除了怀家乡、思故国的以外,都不以为重,觉得没有触及当时的社会矛盾,未能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的都是封建社会贵妇人的小情小趣,价值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那种直接触及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李清照那些描绘对大自然、对爱情、对个人身世感受的作品,表现了人类最常见、最普遍的情感,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否则,就不会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更不会使我们两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了。可以说,无论是从人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当然,李清照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也在于其艺术形式。李清照在词的艺术表现上进行了不懈的寻求和探索,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开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以至世人称之为“易安体”,影响了包括宋代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词人。这里仅摘其要者,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加以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作者: 溪亭独孤雁 2005-12-17 20:0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ZT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7

出身在当时一个官的家里`是个女的`很有文采`嫁给了王曦之的不知道哪个儿子来着`还是个左将军`最后家道落魄`给关牢里了`结局挺残

怎渡`怎渡`惊起一潭鸥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7

出身在当时一个官的家里`是个女的`很有文采`嫁给了王曦之的不知道哪个儿子来着`还是个左将军`最后家道落魄`给关牢里了`结局挺残

怎渡`怎渡`惊起一潭鸥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6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5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诞生于著名泉城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字文叔,官居礼部员外郎,是当时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崇尚气节,博学多才,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很有研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同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张文潜、晁补之、陈师道等交往甚密。著有《札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善写文章。家庭前辈的道德文章,齐鲁大地的豪朴民风,泉城济南的明丽风光,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因而“自少年,便有诗名”。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他爱好文学,尤其酷爱金石书画,是北宋著名金石学家。婚后,夫妻感情深厚,志趣相投。除赵明诚偶有出游外,两人不是在一起切磋文学,就是收购金石书画,并整理研究。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激烈的党争冲击了这对学者夫妻的平静生活。是年,徽宗起用蔡京为相,将司马光、苏轼等人定为“元佑奸党”而罢黜。李格非不肯参与此事,且因与苏轼等人多有交往,也被定为“元佑奸党”遭到革职。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则依附蔡京,青云直上,官至副宰相。李清照对于这种党争非常不满,早在父亲被革职前,就给公公写诗,用“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加以劝谏。父亲被革职后,她更加愤慨,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叙述了唐玄宗晚年的沉缅声乐和最终的悲剧命运,提示了安史之乱的危害及其根源,其用意是劝诫宋徽宗不要重蹈唐玄宗的覆辙,朝廷各派不要互相犯忌倾陷。从此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正义感的女性。
公元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受蔡京所陷,被罢相,死于汴京。不久,赵明诚和李清照便离开风狂浪恶的宦海,回到赵家故里青州(今山东益都),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了表示隐居的决心,他们借用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表现退隐乐趣的诗句,将居住的厅堂居室,取名为“归来堂”、“易安堂”。从1107年至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他们大约在青州生活了12年。这其间,李清照除了吟诗填词、撰写文赋外,就是帮助赵明诚收藏金石碑刻、古籍文物,并由赵明诚编成<金石录>初稿三十卷。这12年是这对学者夫妻生活在世外桃源的12年,也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12年。大约在公元1120年,赵明诚复官,先后在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川)任太守。公职之余,仍和李清照整理金石书画,并对<金石录>进行修订、题跋。
至此为止,是李清照生活的前期,也就是她在北宋生活时期。其间,虽也有过父亲贬官、公公浮沉的变故和夫妻小别的惆怅,但总的说生活是安定美好的。
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李清照43岁时,给北宋王朝带来灭亡之灾的靖康之乱,也彻底打破了李清照夫妇原本安定美好的生活。这一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次年(宋高宗建炎元年),徽、钦二帝又被金兵掳到北方,北宋灭亡,朝廷南迁。此后,李清照进入了在南宋生活的时期,即饱经飘零和苦难的后期。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8月,赵明诚被起用为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守,李清照也同到任上。同年,赵家故里青州兵变,他们夫妇留在那里的十余屋珍贵文件全部化为灰烬。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赵明诚被免职,将李清照送至池阳(今安徽贵池)。忽又接旨,让他担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府。赵明诚急忙赶去赴任,不幸途中病逝于建康。志同道合的丈夫突然故去,对李清照是一个致命打击。她万分悲痛,大病一场。这时,金兵南下,建康告急。她只得将南渡所带十五车书画的大部分托妹夫带往洪州(今江西南昌)。不料,洪州又被金兵攻陷,这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全部丧失,只有李随身所带的数箱书画,得以保存。正当李清照遭受这重重打击之时,有人又诬她通敌。为了表明心迹,李清照将留下的全部宗器献给朝廷,并追随宋高宗逃亡路线,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至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的四年间,漂泊在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鄞县)、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金华一带。在元颠沛流离中,李清照身边所存书画珍品,再一次散失,所剩不到十分之二、三。现传世的<金石录>所收的,就是这残余的部分。
公元1132年,李清照曾再嫁给张汝舟。因张汝舟觊觎她手中的文物,又对她大加*,仅三个月就离异了。晚年,李清照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过着孤独寂寞、凄苦悲惨的生活。但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性,坚持笔耕不辍,将一生历尽苦难的万千感悟,都写进了一篇篇诗词文赋,并继承亡夫赵明诚的遗愿,出版了<金石录>。大约于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之后,一代才女李清照,满怀对丈夫的不尽思念,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文学的永恒钟爱,与世长辞了,享年不少于72岁。
如同情然而来一样,李清照是悄然而去的,没有儿子为她守灵,没有亲人为她送葬。但是,来时一无所有的她,走时却为人间留下了丰硕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工书,善画,兼通音乐,在文学上更是全才,词、诗、文赋均为一代名手。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记载,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宋代黄升《花庵词选》记载,李清照有《漱玉集》三卷。可见,李的作品颇丰,只可惜大都散失了,只在一些文学结集中,有以《漱玉词》之名收存的词作及散失的诗文,已是微乎其微了。据近年的收集和考证,李清照现存的整篇词不足六十首(其中存疑十一首)、诗十八首、文五篇。
李清照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很少,但质量极高。这正如石子一堆,再多也是石子,黯淡无光;珍珠一颗,再少也是珍珠,光彩四射。李清照诗,心系国事,豪情激荡,才气横溢。其五言绝句《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李清照文叙议交融,情感充沛,辞采飞扬。其《金石录后序》,是中国书序中,别具风格的旷世名篇;《词论》在中国词学史上独树一帜;《打马赋》也是博弈赋中的神品。当然,李清照艺术成就最高,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还是她的词。她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大家,成就卓著,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对我国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杨慎曰:“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清代永瑢等曰:“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典类一)王士禛曰:“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花草蒙拾》)
李清照的词,同其生活经历一样,也大体分前后两个时期。因其前后生活变化极大,词的内容和基调也很不相同。
李清照前期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生活,基调是明快、清新的。当然,其中也流露着惜春悲秋、思离伤别的情绪,但这种愁情大都是较淡的,而且是含有希望的。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游兴、感时。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展现了淡雅可爱、人景相亲的秋色图,处处荡漾着欢悦情绪。但这类词在李清照前期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更多的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是咏物、述志。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她最长的词《多丽》(小楼寒),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此外,她还吟咏过梅花、桂花、芍药花等。在这些吟咏中,词人表现了对纯洁人格的追求,或寄托了不慕虚名的人生态度,或感叹自己的身世,甚至还发出了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愤懑。为了更自由地表现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还借梦述志。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宏伟天景,那归帝所、闻天语的非凡经历,那大鹏高飞,展翅万里,吹去云山的惊人抱负,都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和对远大理想的强烈追求。这无论是在那个时代的女词人中,还是在婉约派词人中,都是罕见的。
三是言情、相思。李清照前期词中,有一些描写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眼光独到,视角新颖,这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和官宦夫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青年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并相约再会的情景,表现了词人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爱情的精神。
李清照前期词中表现的作品,大多是表现离情别绪的相思词。这些词中,有的是借伤春写离情,如《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萧条庭院);有的是借悲秋写离情,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还有的是借神话写离情,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边些相思词,以女性我有的敏感心理和细腻笔触,将离情别绪写得那么缠绵悱恻,那么刻骨铭心,生动地体现了词人对爱情的真挚、崇重、深切,这在我国汗牛充栋的相思词里,堪称脍炙人口的精品。与前期词不同,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是表现词人南渡后飘零苦难的生活,基调是不尽的悲凄和深重的忧伤。基本上也包括三类内容:
一是怀家乡,思故国。这类词在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她所有词作中最有社会价值的部分。由于北宋灭亡,家乡沦陷,李清照不得不南渡,但她的心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北方的家乡,这种怀乡之情就化作了一首首怀乡之词。如词人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发出了“故乡何处?忘了除非醉”的真情呼喊,而《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更深透着“愁损北人”的哀苦*。如果说上述怀乡词,仅是包含着思念故国的心情,折射出词人爱国主义情怀的话,那么词人还有一些作品则直接抒写心系故国的心绪,更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通过描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表现了对沦陷故都汴京的思念,而《永遇乐》(落日熔金)则通过描写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情。出于爱国主义感情,李清照在《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等词中,还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其前途的担忧。甚至在《新荷叶》(薄露初零)这首祝寿词中,都劝寿主学习东晋名相谢安石,放弃隐居生活,收拾破碎山河,“苏天下苍生”。李清照的爱国爱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早的一位,也是十分成功的一位。
二是忆往事,悼亡夫。后期的李清照,丈夫故去,生活凄苦,因而她常常在词中回忆同丈夫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倾诉今日生活孤独痛苦,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眷恋。如缅怀故人的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抒写了词人那种心爱人已去,折得梅花,无人可寄的孤寂无奈心情,读来令人心碎。
三是伤春秋,叹身世。同前期词一样,李清照后期词中也有伤春悲秋的感时之作,但是,再者在内容和基调上有着很大区别。后期词所写之景大都是极为衰败的,悲伤之情都是极为深重的,其重点是表现词人经历劫难后悲痛欲绝的心境。如《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的伤春和《忆秦娥》(临高阁)的悲秋,都是一个孤苦女性的心灵哭诉。与伤春悲秋相联系,李清照后期,尤其是晚年,还写了一些感世事、叹身世之作,似乎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番总结。如历代流传的佳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表现了词人对“物是人非事事休”,“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悲戚,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词人对自己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但李清照毕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因而她在词中也经常表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如写于大病初愈后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就着意叙写了卧床看残月,枕上读诗书的养息情景,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过去,有些论者对于李清照词的内容,除了怀家乡、思故国的以外,都不以为重,觉得没有触及当时的社会矛盾,未能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的都是封建社会贵妇人的小情小趣,价值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那种直接触及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李清照那些描绘对大自然、对爱情、对个人身世感受的作品,表现了人类最常见、最普遍的情感,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否则,就不会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更不会使我们两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了。可以说,无论是从人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当然,李清照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也在于其艺术形式。李清照在词的艺术表现上进行了不懈的寻求和探索,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开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以至世人称之为“易安体”,影响了包括宋代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词人。这里仅摘其要者,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加以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6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7

出身在当时一个官的家里`是个女的`很有文采`嫁给了王曦之的不知道哪个儿子来着`还是个左将军`最后家道落魄`给关牢里了`结局挺残

怎渡`怎渡`惊起一潭鸥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47

出身在当时一个官的家里`是个女的`很有文采`嫁给了王曦之的不知道哪个儿子来着`还是个左将军`最后家道落魄`给关牢里了`结局挺残

怎渡`怎渡`惊起一潭鸥鹭。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可以提前退出“三支一扶”计划吗 能提前退出“三支一扶”计划吗 绒沙金礼品制作工艺 什么叫绒沙金 榖皮巾的意思是什么 IPOD新版本安装会不会影响内存 我的是ipod 4 8G的,我下载了东西以后发现内存是占了,但是显示不出来东西... 为什么我的IPOD下载程序只用了4G却显示用了6.4G 间谍过家家阿尼亚表情包汇总(间谍过家家阿尼亚次子) 关于"化物语"中的女主 战场原黑仪(戦场ヶ原ひたぎ)的1440*900宽屏壁纸... 找2篇随笔 为什么李清照会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怎么理解? 用力一挥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步步都回头 山是故人眸 柳是纤纤手 遇你之后步步都难走 是啥意思 手不停挥是什么意思 弹指一挥是什么意思? 纤纤手一挥。是什么生肖 纤纤手一挥是什么意思 20191月21日是双倍工资吗? 20191月份那天是好日子 20191月30日张家口洗浴中心发生爆炸是什么引起的 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019年1月1日12时分别求东时区和西二区的日期是 20191月30日张家口那个区发生了爆炸 20191月1日考的C票驾驶证到几几年检证? 20191月29到12月24号有多少天? 20191、2月份天气复式统计表 20191月1日到20201月1日年一共有多少个星期四? 201912020跨年演唱会邓伦在哪个台? 医保2019年1号公告 天津海昌海洋极地世界里看见的,长嘴蓝色小鱼,旁边没有标示牌,请问大神们,这是什么鱼? 古代传说什么龙是鸟嘴 长喙龙的介绍 长喙龙的主要种类 所有种类的翼龙都是鸟嘴吗 玩GBA 高手 来! GBA的 游戏王ex2006 江阴悟空寺门口的鸟嘴龙身的这只神兽叫什么名字? 口袋妖怪绿宝石所有能力提升道具入手方法 路由器用户如何更改IP 我们向银行贷款5万已经逾期2年没还了,我老公在两年前因其他事被判了10年,我会因这5万坐牢吗 一双短袜的英文 一双短袜的英文五个空 拿了唯品金融28000第一个就逾期了,会怎样,不是不想还,只是现在资金不足,一个月还不了那么多钱? 唯品金融一千多没还会上法院吗 唯品金融利息还了,还有担保费,请问我怎么投诉? 英语单词` 一条牛仔裤()一条长裤()一双袜子()一条短裤()一双袜子() 一双短袜、穿着、(英语)!⊙▽⊙ 翻译英语: 1 一双袜子 2 十条短裤 3 欢迎来她的学校 4 互相帮助 我儿子有一双短袜用英语怎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