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4: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14:32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在1947年,陈波儿和方明等创制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和动画片,他们以有限的资源和设备,为新中国的动画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动画片开始自觉地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特伟担任厂长,大批艺术家和文学家加入,为中国动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初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动画技术和艺术,尤其是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影响,如《小猫钓鱼》、《野外的遭遇》等影片都带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然而,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的获奖,却让中国动画人意识到模仿他国动画不是发展的出路。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力求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脸谱和动作设计借鉴了京剧风格,背景音乐运用民乐,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部动画片充满浓郁的民族化气息,对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中国动画艺术家们也积极探索新的动画艺术手法和技艺,如木偶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水墨动画等,吸收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塑造生动丰满的动画形象。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作品展现了富有韵律的画面和诗意的意境,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风格逐渐成熟。如《大闹天宫》借鉴古代绘画、民间艺术和传统戏曲的特色,描绘了孙悟空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但“文革”的影响使中国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中国动画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坚持民族风格的道路,开拓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取得喜人的成绩。同时,开放政策促使中国动画业与国际接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作品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深受国内外好评。动画片《三个和尚》继承传统艺术形式,吸收外国现代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进行了新的尝试。
《雪孩子》、《南郭先生》、《火童》等作品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展现了汉代艺术风格和格调。《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等作品富于民族风情。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魔盒与歌声》以收集少数民族歌曲为主线展开冒险活动。
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14:34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在1947年,陈波儿和方明等创制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和动画片,他们以有限的资源和设备,为新中国的动画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动画片开始自觉地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特伟担任厂长,大批艺术家和文学家加入,为中国动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初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动画技术和艺术,尤其是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影响,如《小猫钓鱼》、《野外的遭遇》等影片都带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然而,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的获奖,却让中国动画人意识到模仿他国动画不是发展的出路。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力求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脸谱和动作设计借鉴了京剧风格,背景音乐运用民乐,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部动画片充满浓郁的民族化气息,对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中国动画艺术家们也积极探索新的动画艺术手法和技艺,如木偶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水墨动画等,吸收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塑造生动丰满的动画形象。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作品展现了富有韵律的画面和诗意的意境,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风格逐渐成熟。如《大闹天宫》借鉴古代绘画、民间艺术和传统戏曲的特色,描绘了孙悟空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但“文革”的影响使中国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中国动画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坚持民族风格的道路,开拓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取得喜人的成绩。同时,开放政策促使中国动画业与国际接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作品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深受国内外好评。动画片《三个和尚》继承传统艺术形式,吸收外国现代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进行了新的尝试。
《雪孩子》、《南郭先生》、《火童》等作品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展现了汉代艺术风格和格调。《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等作品富于民族风情。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魔盒与歌声》以收集少数民族歌曲为主线展开冒险活动。
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