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5: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23:55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战术,最重要的就是士气。
项羽实施“破釜沉舟”的战术之时,项羽刚刚斩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其威望已经“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韩信实施“背水一战”的战术之时,韩信在之前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可以说是乘着不断胜利的东风。
马谡领兵去防守街亭之时,马谡在之前从未带兵打过仗,是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所以没有一个人看好马谡。与马谡同去的王平,也是从曹魏投过来的降将。项羽和韩信这两个将领,本身就能给士兵带来必胜的信心。跟着一个从未打过仗的文人,就很难产生有这种信心。
项羽先是派遣英布、蒲将军等将领渡河,击败了章邯守卫甬道的秦军。陈余再次请求项羽发兵,项羽这才“破釜沉舟”,只带着三天的干粮,前去与秦军作战。
韩信先是派出细作打探赵军的消息,得知了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方案。韩信先是半夜派出两千名骑兵埋伏之后,韩信才把一万人渡河背水列阵。马谡率军一到街亭,勘察了一下地形,就临时决定到山上扎营。王平因为不赞同马谡的方案,自己带走一部分兵另行驻扎。
项羽和韩信在施行方案之前,都是到了最合适的时机,这才采取行动,并且在行动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马谡只是临时起意!
项羽实施“破釜沉舟”,是因为其它诸侯们都在做壁上观。虽然诸侯们在做壁上观,但是他们无形中也给秦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当项羽与秦军血战之时,原先做壁上观的那些诸侯们,也迅速地参加了战斗。
韩信实施“背水一战”,是因为韩信训练好的精兵被刘邦带走了。韩信在确切的情报支持下,才决定实施“背水一战”。当赵军全军出动打击韩信的军队时,预先埋伏好的骑兵趁机夺取了城池。最后赵军形成了被夹击的局面。马谡决定山上扎营,是因为看到街亭没有合适的防御地点。马谡到山上扎营之前,没有任何其它的安排。最后被魏军所围困!
项羽是在周围有其他诸侯的情况下,才采取的行动。韩信是在有自己的另一路兵马配合下,才采取的行动。马谡只是孤军驻扎在山上,没有任何的援军策应其行动。
项羽和自己手下的将领们行动一致,作壁上观的诸侯们也适时的加入了战团。韩信和张耳两人配合默契,自己预先埋伏的兵马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马谡和王平在大战之前就起了争执,最后两人分头驻扎。等到战争打起来的时候,马谡和王平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策应。街亭之战就等于马谡在孤军作战,而且还不是带领全部兵马。
项羽和韩信的手下,都毫不犹豫地听从安排。马谡做出的部署,立刻遭到了王平的抵制,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取胜?马谡只是一介书生,在这点上来说,就是不懂如何带兵。换做是项羽和韩信,肯定会立刻就把王平斩首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23:56
呵呵!最大责任在诸葛亮!天下第一人战略家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要随时把握敌我强弱形势的变化,选择有利的时机,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克敌致胜。所以诸葛亮还不具备作为优秀的指挥者!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23:56
在马谡镇守街亭之前,他从来都没有带过兵,所以没有人信任马谡,看好马谡。而韩信在镇守街亭之前,就带领着军队打赢了几场胜仗,所以士气充足。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23:57
因为马谡缺乏实战经验,不过就是一个读书人,韩信实战经验丰富,善于领兵打仗。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23:58
三者面临的形势全然不同,因此不能混为一谈,将马谡在街亭的失守拿来和韩信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相反马谡在街亭采取的策略反而和韩信采取的策略相反,韩信把自己置于死地是为了后生,马谡把自己置于死地就真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