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6 17: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3:11
自我妨碍是影响个人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上:行为式的自我妨碍与自陈式的自我妨碍。
行为式的自我妨碍,是一种通过行动给成功施压的预先策略。它发生在成功或失败之前,表现为故意拖延任务、考试前不复习而选择玩乐、设定远超过自己能力的目标等行为。这种形式的自我妨碍,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挫败行为,通过主动给自己制造障碍,从而避免承担成功或失败的责任。
自陈式的自我妨碍,则是通过过分夸大成功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来实现的。它侧重于状态特质性事件的影响,如考试焦虑、身体不适、压抑、抑郁等心理状态。当个人面临挑战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从而提前放弃努力,避免面对失败的风险。
无论是行为式的自我妨碍还是自陈式的自我妨碍,它们都揭示了个体在面对挑战时可能存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制造障碍或夸大困难,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面对成功或失败时的心理压力。然而,这种行为模式往往导致了资源和努力的浪费,影响了个人的成长与实现目标的能力。
因此,识别并理解自我妨碍的不同形式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通过自我反思和调整思维方式,个体可以学会克服自我妨碍,激发内在的动力和潜力,最终实现个人目标。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西方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国内只有深圳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内进行了研究。国外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 是Berglas和Jones,他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 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 和选择。”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像学生在考试之前不努力学 习而四处游玩或声称身体不适,其实这个时候个体很可能在进行自我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