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5:2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07:36
EM值是核保对健康风险的评估手段,核保根据不同的风险给予相应的承保条件,维护保险费率的公平合理。
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
这种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死亡危险性的量化评估。包括健康状态、未来患病/死亡危险、量化评估3个关键词。
扩展资料
健康评估功能由体检报告管理软件与健康信息转储发布管理软件相结合共同实现,其中体检报告管理软件的主要作用是:
1、负责对健康评估所需信息收集和数据生成;
2、负责对已产生的评估结果的进行查询输出等处理;
健康信息转储发布管理软件的主要作用是:
1、负责上传评估所需的数据;
2、下载完成的评估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康风险评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M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07:36
EM值即额外死亡率
.
核保中最常用的一个词莫过于“额外死亡率”了。进入核保岗位基础培训就会遇到,一般老师会通俗的讲额外死亡率就是缺陷人群比正常人额外增加的死亡率。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45岁,乙肝人群10000人,一年死亡1000人;标准体人群死亡100人。那么额外死亡率就是900%。
.
对于此解释小核保员起初予以接受,但后来心存疑虑:缺陷体人群还好寻找,正常人群怎么划定,你所划定的人群如何保证不存在缺陷体。随着工作的深入这个疑虑也越来越大,心里认为此正常人应该是“随机人群”里面是可能包含有“缺陷体”的。当然因为关于额外死亡率的确切解释资料很少,小核保员一直没有见到相关的正式文本及详细论述。
.
公式用的是标准体人群的预期死亡人数,很自然会让人想到是正常体。但根据小核保员的理解,此标准体其实应包括未发现的缺陷体。对于发生率比较低的缺陷原因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是若此缺陷原因发生率很大,则不同的理解造成的额外死亡率差距会相当大。
.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来计算缺陷体的额外死亡率以正常人为基准和以随机人群为基准差距会是多大。
.
例如:
.
40岁男性,高血压发病率50%。
40岁因高血压死亡人数10000人为200人。
40岁正常人群死亡人数10000人为100人。
40岁随机人群死亡人数10000人为150人。
.
那么不同的额外死亡率(以不同的人群为基准)
以正常人群为基准,计算额外死亡率,则为100%。
以随机人群为基准,计算额外死亡率,则为33%。
.
由此可见不同的理解,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这就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感慨核保手册评点怎么这么低呢?低,应该是参照物不同。我们头脑中很自然的去和正常人相比较,所以会认为评点较低。如果我们去拿随机人群做比较,那有些评点应该是可取的(里面可能包含有人群差异问题,不在此文探讨范围)。
.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会碰到此类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乙肝大国,携带率为10%左右。在核保手册中会建议:疫区减半。为什么减半呢?因为在定价的时候此因素已经考虑。也就是说依照定价会有一些正常人分担了此风险。
.
换一句话说,当某种疾病发病率越高时,其额外死亡率会下降,因为其比较基准中含有的缺陷体会越多。极端一点,若某种缺陷人群100%的存在,那就不存在额外死亡率的问题了。
.
日前在看一个核保基础知识的讲义时,看到了关于额外死亡率的介绍,此介绍与小核保员的理解基本吻合。摘抄一下:
.
额外死亡率:是指一些具有某种缺陷因素的群体其死亡率会超出生命表中的死亡率,这部分危险称为额外危险,其大小可以用额外死亡率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
举例:计算40岁男性有中度高血压人群的额外死亡率
40岁男性中度高血压人群额外死亡率=18.6%/9.3%-1=100%。
此处用到的是生命表预定死亡率为基准,我想这种表述应该是包括相应缺陷体的。同时以前的定义中的“标准体”“正常人群”也是包括部分缺陷体在内的,只是描述容易产生歧义。
其实上述介绍的两个公式计算出的数值是一样的,原因是比率是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分母,计算时就相当于都不除了,也就成了死亡人数之比了。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32fe701000aie.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07:37
1、 EM值被称之为“额外死亡率”,也可以用缺陷体人群死亡指数(TM)减去生命表中人群死亡指数(规定为1)后的值 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