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修身养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0:5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2 10:30
什么是修身养性?在这儿,身不是身体,body的意思;性也不是sex的意思。身和性均为代指,我认为代指的最终目标只为“人生哲学”一个。
所以,西方什么哲人的“如果你想xxx,跑步吧……”,“瑜伽净化心灵……”等等之说,只是广告手段而已。运动就是运动,运动有哲学,但那是运动哲学。就象“武”为止弋,但难道做学问也是如此?不做就是大学问?有些人可能要在这儿诡辩或者诡异地表达一下,以显自己的深刻和不可测性,但是那样是诡异而已。
所谓心结须心来解,而非强壮的身体。当鸭子般的众头颅被无形的手提起来时,他们只为看自己的同胞被异族惨杀的热闹,没有任何的思想。难道我们期望可以通过让其练瑜伽可以达到这一点,可谓指屁吹灯的想法。所以,鲁迅同学没有那样指屁吹灯,而是极尽辛苦地讽刺,掷出一杆杆标*,岂望刺痛当时那四万万人的心灵,显然,鲁迅是对的。
当然那个时代是个如某个大师所说——大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什么时候你感到最伤心?一女同学回答:读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那个时代就是令人伤心的年代,如今我们不会那么激进。现在是和平的朝代,并且和平的持续迹象丝毫不见减弱,这是我们的幸运。
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修身养性可以有许多更平和的选择:
佛学——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如果我们喜欢佛学,不妨把自己的目标定为”杀七苦“,杀这个词在佛学里的意义可不一般。我在这儿用杀来表示佛学,证明俺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哩,嘿嘿开个玩笑。杀七苦后,便会是真正的佛学大师,当然,你可以不屑于那个称号,照样拥妻抱子,其乐融融,天伦之乐啊——谁言须要抽身退步早?!
道学——无所为,无所不为。就此一句,不知让多少舌头不知如何起伏,不知让多少笔尖不知如何划动。还莫论“上善若水,水无……”,以及“道可道,非常道”等。或许,在道家里,修身养性是有太多的诡异咧。
儒学——窈窕淑女,鼓筝鼓瑟而君子好逑的人之本性,到“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人生宏图。我们的一举一动,对自己的定义,对别人的要求,无时地刻不浸于其中。万莫以为“我们穿内裤咧,我们看西医咧,我们拼音拉西化咧……”就以为我们被西化了——在明朝,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于民间,而在弱清,东西方文化交流仅限于皇宫。请问这种情况下那个更易西化,而结果则是明人显而易见比清人更懂得中华传统。甚至出现了象顾等人的极端儒学……而我们浸于其中而不知,凭这修身可以,养性似乎很难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2 11:48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
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主要内涵
1、戒生气 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尤其对肝脏损伤严重,实际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2、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起。
3、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更有竞争力。
4、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5、戒* 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6、平和心 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7、修身之要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8、修身之要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9、古人修身养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