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1: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5 13:53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2:55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