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2:22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追求日益增加,导致传统古典音乐逐渐被淡忘。这直接导致了传统铜器乐市场的急剧萎缩。目前,罗溪镇铜寮村黄氏后裔仅剩第十一代孙黄平水、黄火轮兄弟俩分别办厂生产铜器乐,黄氏后裔中会制作铜器乐的共有11人,仅3人会制作十音铜锣。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让中国历史上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铜锣打制的艰辛,加之经济冲击,使得原本令罗溪人民骄傲的民间铜制乐器制作技艺——十音铜锣成为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一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认知家乡活态文化的存在,教育学生保护、传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敬德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科技活动小组结合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罗溪》一书中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开展了一场名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的科技实践活动,历时两个多月,于2007年9月份结束。
活动期间,队员们通过上网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资料,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到罗溪南音社聆听南音社艺人演奏铜器乐,感受“十音”铜锣的艺术魅力;认识各种铜乐器,学习打击铜器乐,体验铜器乐的艺术感染力;到罗溪协源铜锣厂实地考察,请“十音”铜器乐老艺人黄日新先生介绍“十音”铜锣的锻造历史渊源及在南音乐器中的重要地位,又请“十音”铜锣锻造师傅、铜锣厂厂长黄平水先生带领参观“十音”铜锣打制的铸模、煅打、定型、刨光、定音筛选、钻孔入架等诸多工序,感受铜锣打制的艰辛及濒危的原因,探究铜乐器锻造工艺中蕴含的科学价值。
此次科技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亲身体验、感受到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厚实了学生对家乡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大大的强化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升华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洛江区罗溪的十音铜锣打制为民间手工技艺类项目,在全国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十音铜锣分别由10个内径8公分、外径11公分、厚度约1毫米的帽型铜锣组成,他们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线穿挂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演奏时,左手拿着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右手拿小橄榄锤敲打;也可将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平架腰身,悬空部分用绳子系好挂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锣架,右手拿小橄榄锤敲打。每个铜锣可分别敲出一个音节,10个铜锣分别敲出 6 7 1 2 3 4 5 6 7 1 十个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