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7: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00:29
在绿色*进程中,两个国际研究机构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性的改变。首先,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N.E.勃劳格领导,通过将日本“农林10号”的矮化基因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杂交,培育出了一系列矮秆、半矮秆的优良品种,如40至50厘米高度,兼具抗倒伏、高产特性。特别是“国际稻8号”,它将台湾“低脚乌尖”的矮秆基因与印度尼西亚“皮泰”的高产性状结合,打造出耐肥、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水稻种植的发展。
墨西哥在1960年引入矮秆小麦后,短短3年内种植面积增长到35%,产量翻了5倍,部分出口,实现了显著的增产。印度实施绿色*策略,引入高产小麦,加大化肥、灌溉和农机投入,使粮食产量从1966年的7235万吨增长到1980年的15237万吨,从粮食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菲律宾则通过推广水稻高产品种,结合水利设施的建设,成功实现了1966年的大米自给。
尽管绿色*的品种对肥水条件有较高要求,但其对农业产量的提升是前所未有的。在推广绿色*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在80年代末较70年代初增长了63%。关键在于将高秆稻变矮秆,配合农药和农业机械,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问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普遍较高,如以色列,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90%,显示了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次绿色*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