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新闻客观性的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9:2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42
看看以下资料吧,也许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对新闻客观性的历史批判
新闻客观性和新闻自由一样,是西方新闻界标榜的价值准则。
所谓的新闻客观性,就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西方的新闻客观性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记录性;将事实与议论分开,在新闻中不直接发表意见;迅速翔实地报道重大事件等①。但正如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文中所承认的那样,对于所谓的新闻客观性而言,除非读者的头脑能辨识新闻报道所涉及的目标,否则就没有新闻界的“客观性”这种东西②。
在《维系民主?》中,作者以*经济学的批判为主,引入福柯的权力王朝概念,深刻剖析了新闻客观性背后的*、经济权力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民主力量的互动趋势。既有理论层面的思辨,也有大量史实的佐证;既有北美*势力对新闻客观性的亵渎,也有商业势力对新闻客观性的挟持;既有新闻从业者对客观性的依附与反叛,又有受众与各种社会势力对客观性的利用与抗争。19世纪以来,西方先后出现了党派新闻、劳工新闻和商业新闻等,它们与新闻客观性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从19世纪末的朴素现实主义的事实观,到20世纪初吸纳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再到解释性报道的发展,和随后反叛性新闻的出现,《维系民主?》在勾勒西方新闻由实证主义到消极性新闻的演变过程中追问:新闻的客观性是否简单地等于事实性?电视镜头的现实效果是否会导致“自然主义”的谬误?新闻客观性是如何成为新闻*的“不死之神”的?新闻的本真是什么?在有着健全的西方民主历史的加拿大,朴素现实主义的事实观曾使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报道“客观得像*般贞洁”。③ 但到了解释性报道时期,CBC不得不承认,它们所认定的客观性是以承认新闻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倾向性或主观判断为前提的。那么,如何协调假定中立的、对事实的镜像式呈现与记者的主动性解说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的观点是,既然解释性与客观性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并不相容,只要记者避免“主观性插入意见”(subjective editorializing),在新闻学的逻辑上这二者也是可以和谐一致的。由此,越来越多的*和社会机构的“发言人”加入了解释性报道行列,新闻成了建构*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桥梁。
在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电视的娱乐化特点使电视报道的叙事方式朝着更富戏剧性的方向发展,由此产生了一种反叛性新闻。这种被称为“新新闻”的运动热衷于寻求隐藏在人们意识与记忆中的*,并最终推动了主流媒体以“水门事件”为标志的调查性新闻的兴起。但是,作者认为,任何一种新闻运动都没有动摇客观性*的权威地位。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西方新闻客观性完成了从新闻本体到西方民主化身的塑造,随着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展,新闻客观性不仅成为一种职业理念,而且成为一种机构化的*,这也许是客观性被称为“不死之神”的原因所在。
揭开“不死之神”的神秘面纱
从不死之神的客观性与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技术发展乃至国家意识之间存在着机制上的联系看。按照企业集团的观点,新闻成了从市场上获取利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文化或*价值的体现。商业逻辑下的新闻首先要快速便宜地卖给消费者,然后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在这一过程中,新闻成了用来吸引消费者的“副产品”。经济的压力一方面使新闻内容趋同,一方面助长了新闻的去*化,并由此助长消费主义的盛行。商业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媒体的集中和垄断,在美国,六家大公司几乎统治了美国所有的大众传媒,他们“挣得越来越多,报道得越来越少”④。这与自由主义理论原来设想的自由竞争的意见市场主张之间形成悖论。至于充分运用电子技术的特有魅力,渲染和制造视听上的新刺激,既能使*竞选成了对领导人形象的竞争,也刚好符合了新闻娱乐化的要求。最后,保持新闻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新闻与国家的关系。一方面,国家具有干预市场垄断、保持公平竞争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关乎国家利益时,客观性与*需要会“合二为一”,国家从新闻媒体的制度设计上保证了这一机制得以实现。
作为规范的客观性要求似乎很简单,它要求记者遵循诸如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但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包括文化价值和*力量极大地影响着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标准,这些要求并不容易达到。客观性成了一种*框架内的道德准则、认识论和实践,“客观性说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创立了新闻体裁的等级制度”⑤。从性别角度看,客观性被认为主要由男性构建的,因而男性的观察更具客观性。在加拿大,“直到上班族妈妈打入新闻编辑部,关于*儿童的报道才开始出现;是一位女性记者首先把关于计划生育的报道推向报纸的头版A区”⑥。可见,作为*的客观性由于和当权者的同谋关系,潜在地制造了社会性别、阶级和种族的不平等。
《维系民主?》还重点分析了新闻客观性如何被右翼的新自由派所挟持,成为市场自由主义的传声筒。市场自由主义的核心是攻击福利*以及福利组织的经济纲领,提倡*最小化,撤销管制、公共服务个人化,为私有经济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它拥护极端的个人主义,对工会、弱势集团争取经济社会权益等进步社会运动怀有敌意。在加拿大,有关弗雷泽研究所及其研究成果的报道频频出现在主流报纸商务版的头条,一年中被引用达140条,而左翼的加拿大另类*研究中心的报道却只有16条。这样,维护商界利益的右翼智囊团的观点随着媒体的报道而主流化和“客观化”,成为在社会经济问题理性、责任和权威的化身。由此可见,市场自由主义的观点之所以更容易进入媒体,是和它们与精英集团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关,精英人物更容易吸引到投资商和广告商。
探寻新闻客观性的*突破
在市场逻辑主导大众传媒的生产和销售背景下,新闻客观性试图寻找各种替代性的出路,但*内的变革终陷囹圄。以解释性报道为例,虽然解释性报道有利于减少直接报道的表象性,但在制约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力量平衡没有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规则支配的情况下,解释性报道往往成为权力和市场的玩弄技巧。尤其在放松*规制,提倡市场规制的情况下,新闻媒体追逐商业利益已经造成了对公众利益的侵蚀。
面对客观性*的束缚和公共生活的衰退,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了公共新闻运动,向新闻客观性制度提出挑战。它倡导新闻放弃超脱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使公众“通过理性的有批判精神的公共讨论来达到自治”⑦。
当然,公共新闻也有其自身局限,比如它的炒作之嫌,公众议程被*议程利用的可能,对社区共识的过高估计,对新闻机构中权力关系的忽视等。作者认为,公共新闻可以补充甚至取代客观性*的不足,但由于它自身的盲点,它“太有可能”成为一种使现有商业垄断传媒*合法化的意识形态。其实,公共新闻运动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新闻是一个“不可避免”地涉及*秩序的公共哲学,而不应仅仅保持中立的客观态度。
如果说公共新闻运动是在现有*内对新闻客观性*改良的话,对市场和权力控制下的不平等传播资源的重新建构才是一条更彻底的改革之路。这条道路便是发展可持续民主中的公共传播,尤其是对日渐衰落的公共广播系统的重新振兴。与纯粹的商业广播系统相比,公共广播系统具备了从制度上抑制*、经济领域压力,创建公共领域的可能。在财政*上,公共广播系统的经费可以通过收取执照费或广告税等公共资金来支撑,赋予了公共广播系统与公众利益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使命。当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公共广播系统应该是重新注入活力的传播机构。也只有培育和发展新的、定位于公众利益的公共传播机构,西方新闻客观性才能突破*的束缚,在传播资源的均衡分配的基础上完成向新闻本体的回归。
总之,西方新闻客观性的虚伪之处在于回避传播*和所有权对新闻的建构作用。而实质上,新闻报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它总是和社会的*、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在中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并贯彻到新闻报道的方针中去。但是不可否认,在媒体市场化日益侵蚀的今天,在崇尚娱乐、崇尚消费的今天,新闻界也出现了传播使命迷失的危机。诸多有悖于新闻规律的所谓消费报道或娱乐报道泛滥,不仅干扰了人们的视听,也产生出违背人文关怀的负面影响,不由得使我们产生一些思考与忧虑:世界的表象与真理之间的差距,难道是传媒视而不见可以消除的吗?它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每一个传播学者应该思考的。无疑,这也是转型期中国媒体的市场化改革所应该关注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42
新闻有其客观性,这在消息中最能体现出来,即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怎样?
这是新闻最客观的东西。如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引用了某些修饰词,特别是一些副词和形容词,就是认为的改变了新闻的客观性。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评论的客观性是最差的,它是基于客观之上的主观表达。
在我国的媒体中,保留新闻客观性最好的,应属新华社的消息稿,简洁直接,记者本人使用的主观词语少。反观其他报纸,极少有纯粹的消息报道,大多是后面跟着一些评述语言。
以上所谈,意在说明,新闻本身具有客观性,而且新闻的这种客观性,我认为有一个媒介*问题,即只有亲眼看到的新闻,才最有可能看到新闻的客观性。等待报道出来的成品,已经是经过记者采写,编辑修改过的加工货,或多或少的删掉了一些东西。
没有绝对的客观,只要是人去采访,就永远脱离不了主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43
新闻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任何人也不能要求新闻要做到完全客观!新闻的本身的传播就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传播人对新闻的认识过程,接受过程受到很多外界影响,因此报道就难免主观,这是从新闻自身属性上来认识,新闻的主观性的根源。
另一方面,从新闻的社会属性来说:新闻要为*服务,要为利益集团服务,那就注定新闻不可能完全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