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5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3小时前
《汜胜之书》的成就与地位
《汜胜之书》作为古代中国农业科学的重要文献,最初分为十八篇,在《汉书·艺文志》的农学著作中,仅次于《神农》的二十篇。尽管现存内容仅为原书的冰山一角,但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已能窥见它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显著提升,超越了前代农书的水平。
相较于《吕氏春秋·任地》等经典,汜胜之书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务泽、早锄、早获”这一全面的耕作原则,不仅包含了《任地》等的精华,还丰富了农业技术细节。它强调把握农时,如《审时》篇的对比,而《汜胜之书》则深入论述了农事活动的适时进行,如耕作、播种和灌溉的时机掌握。
在土壤耕作技术上,汜胜之书继承并发展了《吕氏春秋·任地》的理论,提出“和土”概念,不仅深化了对土壤管理的理解,还创新了耕作技术体系。它提倡的精细耕作措施,如“强土而弱之”和“防旱保墒”,标志着北方旱地耕作进入新阶段。
施肥灌溉方面,汜胜之书将之提升为基本措施,不仅介绍了技术细节,还强调了保持土壤肥沃和湿润的重要性。与单纯关注农田排水的《任地》不同,汜胜之书的核心在于防旱保水。
书中还首次明确将“早锄”纳入基本耕作原则,既除草又保土保水。收获方面的“早获”理念,是对传统技术的总结与创新。
《汜胜之书》不仅关注农业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还注重提高作物的生产能力,如穗选技术、种子保藏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它不仅有作物栽培的通论,还详述了各类作物的种植技术,如大豆的中耕管理、蔬菜的间作套种等,这些都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突破。
最后,汜胜之书还引入了区田法,这是一种集少种多收、抗旱高产于一体的技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精耕细作精神,适应了人口增长和土地短缺的挑战,是当时抵御旱灾、缓解贫困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汜胜之书作为铁犁牛耕普及后的重要农学著作,不仅总结了前代的农业知识,还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堪称中国传统农学的瑰宝,其地位无可替代。
扩展资料
氾胜之(生卒年不详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