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上海和东京,哪个才是远东第一大城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5小时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小时前
上海在民国时期的规模与东京相比,无论从人口、工业、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多个维度,都无法与东京相提并论。虽然上海在一些方面展现出一定的现代化进程,如高楼林立与金融发展,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工业实力、经济总量、生活水准、以及教育普及程度上的显著差距。在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资本、工人数量、产值等方面均只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与日本东京相比差距巨大。上海的工业总量远不及东京,东京的工厂数量是上海的十几倍,人口接近两倍,收入水平甚至可以完胜上海的工人阶层。
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资本额、工人数量、产值等数据均表明,其工业实力远逊于日本,尤其是与东京相比。日本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为3935家,其中上海占1235家,而东京的工厂数量在当时更是达到106005家,几乎是上海的百倍,东京的工业实力远超上海。
上海的租界在30年代与华界人口相当,尽管租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拥有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但整体上,上海的电灯普及率、家庭收入水平等指标均不及日本。东京在1915年的电灯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3.5%,在1935年更是达到了98.7%,而上海同期的电灯普及率仅为30%左右。日本农民的平均收入(875日元/年,家庭人口5.34人)远超上海工人的收入水平(33-34元/月,相当于84元/年),这进一步说明了上海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
在教育水平方面,日本在明治时期就已经实现了学龄儿童的几乎全面入学,相比之下,上海的教育普及率在民国时期仅为17%,到1949年普陀区的入学率也只有不到50%,这反映出上海在教育上的显著落后。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上海在多个关键指标上都无法与东京相匹敌,无论是从城市规模、工业实力、生活水平还是教育普及率等角度来看,东京都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现代化进程与优势。上海的高楼和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城市形象,但在实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上,与东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