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对读书人毒害很深,就像孔乙己,范进。那现代高考等同于古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科举根本不是像教科书中说的那样只考八股文,实际上八股文是科举最为无用的一部,其余策论(类似公务员的申论),公文写作,时事看法才是真正重要的,死抱着四书五经不放,一门心思写八股的人根本不可能中进士,顶天当个举人罢了,然则举人实际上在明清时期是基本不能当官的。像孔乙己范进这类腐儒,即使是在古代也是被鄙夷的对象。天朝教科书有个习惯就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绝对化,选择性教育,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些错误的感觉。
是谁说科举对人毒害深?那只是相对现在而言。科举源于隋唐,在这之前一直实施的九品中正制,在魏晋之后已然成为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说白了就是拼爹。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能,都必须有人推荐,然而有资格推荐的人都是士族,谁会为寒门弟子考虑?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士族下品无寒门”的说法。而科举打破了士族的垄断,寒门学子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这难道是毒害?至于明朝,掌权之人全是进士,勋贵根本无法过问朝政。试问在当时还有什么政策能比科举更好?当时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科举羡慕不已,直到十八世纪,伏尔泰还称赞科举是中国最伟大的创举之一。
至于说到科举的毒害,说实话跟科举没关系,完全是伪清入主中原后,为了奴化读书人的思想,不准读书人有自己的意识,才把科举弄得僵化死板,培养出了一群群奴才,犬儒。如果LZ读了明朝和伪清的进士写的应试文章,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思想相差之大,进而感叹伪清对中华荼毒之惨了。
再说现代高考,确实有很多不是之处,例如填鸭式教育,再如上面说的诱导性教学,等等,都是应该批评的地方。但LZ想过没有,中国人口基数如此之大,能像美国英国那样教学吗?老师如果要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管得过来吗?有人说中国教育产业化,不错,的确是如此,但是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如果不教育产业化,那么很多人就读不了书,现在不同90年代,不读书也能发大财,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这些人找不到工作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带来社会的动荡。
总而言之,评价什么东西都要结合当时环境,不同的环境下的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也就是教科书上所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得不承认教材还是有很多话有道理的),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来分析问题,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当你认为什么东西不合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其背后的原因,不然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如果什么问题都是能够几句话说清楚的,那么中国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了。。。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古代因为考上了举人就可以当官和得到很多,今天高考不管分数再高也得去大学学习,毕业后成绩再优秀也不一定直接当官还得慢慢从工作进步工作和人生态度,所以不会有多少日只知道读书不懂别的,还有科举制度不能说是毒害,也是当时时代的进步,从察举到科举是进步呀,之后到明清一直还用科举是因为没有更新才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也比坐享其成的门阀时代好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科举制本身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起初并非是考八股文,而是分为很多类别的,实用性是很大的,在欧洲人在近代弄出今日的小学中学大学三大层次教育体系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方式,毒害读书人的是八股文,不是科举制度本身,古代科举是为了选拔官吏而进行的考试,与现代的高考意义不同,真要比较的话,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才是类似古代科举考试的。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不等同。古代科举制是为君主制服务而产生的;高考制度是应试教育,是社会主义社会初期阶段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短缺与社会浮躁的产物。科举制对人的思维是完全的遏制;高考制度虽然对创造性思维的限制较大,但是仍然是有利于人发展的。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高考是多样人才选拔制度。虽然高考制度有诸多弊端,但是高考制度仍然是远远优于科举制的。国外也有高考,只是中国的高考在以人为本,管理等多方面仍然需要完善。况且就如白岩松所说:“你不靠高考,你拼得过官二代和富二代吗?”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粗浅谈谈高考与科举的异同。
异:
形式:科举制度是文官选拔制度,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是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而近年高考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
目的:虽然高考和科举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但是科举直接的目的就是选官,这与高考要选拔的人才不甚相同。
同:
考生:一、科举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而在当代,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科举和高考的得失已不仅仅是考生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牵连着家庭、亲戚、朋友、故乡荣辱的庞大社会问题。
三、对很多考生来说,科举和高考都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古代人和当今学校毕业班学生考试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结果:一、仍然是一句“几家欢乐几家愁”。考中者,欢呼雀跃;失败者,满心忧伤。古代中了进士的和当今的高考状元在庆祝方式上如出一辙,注重表层礼仪,以夸张的方式大肆铺张,太多的装饰,太多的渲染,把全国读书人的心情扰得很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尽了古代进士的风光。而对当代的状元,比起古代过而无不及。各方奖励,做专题,上电视台大谈心得体会,而且幸运的上了“幸运52”………这些超常的热闹风光,强烈的反衬出那些落榜者的悲哀。得意的马蹄在身边窜过,喧天的鼓乐在耳旁鸣响,胜利者的名字在街市哄传,轻视的目光在四周游荡,他们不得不低头叹息了。
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到底有多少能力?成日苦吟的书生,一旦及第之后便能处理行政事务、裁断诉讼?春风得意的跨下马的新科进士,他们能否解决民、商问题?他们是不是就具有协调和组织能力?而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他们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可以说,高考选拔的是高质量的人,而不是高素质的人。
社会问题:本来最应该体现公正与公平的地方,却充斥了腐败、交易。冷静、客观、耐心、平和统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焦灼、恐慌、忙乱、激烈。我们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闻到的是一股火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