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2: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3:17
1955 年底,汉德利佩季推出了胜利者的改型 B.MK.2(以下简称 B.2)。尽管未来轰炸战术的发展方向是低空攻击避开岸基雷达,胜利者 B.2 还是坚持了高空高速的设计原则,事实上,这种坚持较火神有过之而无不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维(conways)”系列被指定为 B.2 的专用引擎,这样一来,翼根、进气道和引擎吊舱必须重新设计。
生产型 B.2,改装了 4 台推力 7,825 公斤的“康维”MK201.11 涡扇引擎,翼展加长了 3.1 米,改进了尾锥,更新了全机的电子设备,投入批量生产。1959 年 2 月 20 日首架生产型试飞,1962 年配属皇家空军司令部第 3 大队服役,共生产 34 架,其中一架交付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但在爱尔兰海上空的一次试飞过程中失踪,失事原因不明。事后估计是该机皮托管(空速管)出现故障,导致在超音速飞行中自动纵倾,造成飞机以 1 马赫的速度俯冲入海。
胜利者 B.2 最后还是用来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涂装由早期的防核暴闪光的白色改为绿灰相间的迷彩,并开始携带“蓝剑”核导弹。那时,美国的天弩(skybolt)空地导弹刚刚浮出水面,英国*急切的将之列入 V 力量的武器库,取消了若干已在生产线上的胜利者。(一架胜利者可携带 4 枚天弩,翼下每侧 2 枚;如果换成蓝剑,则只能在机腹挂载 1 枚,所以采用天弩,可以在保证现有打击力量的同时将机队规模缩减至原来的 1/4。)
汉德利佩季公司感到陷入了困境,因为*计划将所有的军机生产商合并为几个集团,今后只从这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定货。这意味着不列颠飞机公司(BAC)与霍克希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将成为*首选生产商。汉德利佩季本身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同任何公司合并——胜利者的前景不容乐观。*此时安抚性的恢复了胜利者的生产,承诺如果汉德利佩季与其他公司合并,将追加 27 架的定货。然而,在汉德利佩季与霍克希德利的谈判中途,*又狡猾的将 27 架的承诺修改为 5 架,胜利者的生产再也无法继续。1963 年 4 月,最后一架 B.2 下线,5 月交付英国皇家空军。1963 底,面临停产的胜利者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东南亚局势突变,印尼以武力威胁英国的保护国马来西亚。直到大批胜利者部署该地区,印尼的态度才有所收敛。但*始终未要求重开生产线,公司的希望又破灭了。 1967 年,汉德利佩季开始对胜利者 B.2 型改装成 K.2 加油机进行可行性研究。改型方案得到批准但被一拖再拖,直到公司倒闭,1970 年 2 月资产清算时仍未实施。
K.2 计划移交汉德利佩季的竞争对手霍克希德利公司。他们对 K.2 的原改装方案嗤之以鼻,武断的减小翼展,外移翼下吊舱。一系列的改动导致飞机性能反不如之前的型号——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工作是实质性的(包括彻底的分解,更换大梁,拆下多余的轰炸/电子对抗设备等),但花费也是惊人的,大大超出汉德利佩季的建议预算。
最终 K.2 的 24 项改动被认可,如将原机内的轰炸设备拆除,在机腹下和机翼下加装空中加油设备,更换“康维”MK201.17 引擎,推力增加至 9,344 公斤。第一架 K.2 于 1972 年 3 月 1 日首飞,1974 年 5 月配属第 55、57 中队和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服役。机队一直服役至 1988 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3:17
1955 年底,汉德利佩季推出了胜利者的改型 B.MK.2(以下简称 B.2)。尽管未来轰炸战术的发展方向是低空攻击避开岸基雷达,胜利者 B.2 还是坚持了高空高速的设计原则,事实上,这种坚持较火神有过之而无不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维(conways)”系列被指定为 B.2 的专用引擎,这样一来,翼根、进气道和引擎吊舱必须重新设计。
生产型 B.2,改装了 4 台推力 7,825 公斤的“康维”MK201.11 涡扇引擎,翼展加长了 3.1 米,改进了尾锥,更新了全机的电子设备,投入批量生产。1959 年 2 月 20 日首架生产型试飞,1962 年配属皇家空军司令部第 3 大队服役,共生产 34 架,其中一架交付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但在爱尔兰海上空的一次试飞过程中失踪,失事原因不明。事后估计是该机皮托管(空速管)出现故障,导致在超音速飞行中自动纵倾,造成飞机以 1 马赫的速度俯冲入海。
胜利者 B.2 最后还是用来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涂装由早期的防核暴闪光的白色改为绿灰相间的迷彩,并开始携带“蓝剑”核导弹。那时,美国的天弩(skybolt)空地导弹刚刚浮出水面,英国*急切的将之列入 V 力量的武器库,取消了若干已在生产线上的胜利者。(一架胜利者可携带 4 枚天弩,翼下每侧 2 枚;如果换成蓝剑,则只能在机腹挂载 1 枚,所以采用天弩,可以在保证现有打击力量的同时将机队规模缩减至原来的 1/4。)
汉德利佩季公司感到陷入了困境,因为*计划将所有的军机生产商合并为几个集团,今后只从这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定货。这意味着不列颠飞机公司(BAC)与霍克希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将成为*首选生产商。汉德利佩季本身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同任何公司合并——胜利者的前景不容乐观。*此时安抚性的恢复了胜利者的生产,承诺如果汉德利佩季与其他公司合并,将追加 27 架的定货。然而,在汉德利佩季与霍克希德利的谈判中途,*又狡猾的将 27 架的承诺修改为 5 架,胜利者的生产再也无法继续。1963 年 4 月,最后一架 B.2 下线,5 月交付英国皇家空军。1963 底,面临停产的胜利者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东南亚局势突变,印尼以武力威胁英国的保护国马来西亚。直到大批胜利者部署该地区,印尼的态度才有所收敛。但*始终未要求重开生产线,公司的希望又破灭了。 1967 年,汉德利佩季开始对胜利者 B.2 型改装成 K.2 加油机进行可行性研究。改型方案得到批准但被一拖再拖,直到公司倒闭,1970 年 2 月资产清算时仍未实施。
K.2 计划移交汉德利佩季的竞争对手霍克希德利公司。他们对 K.2 的原改装方案嗤之以鼻,武断的减小翼展,外移翼下吊舱。一系列的改动导致飞机性能反不如之前的型号——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工作是实质性的(包括彻底的分解,更换大梁,拆下多余的轰炸/电子对抗设备等),但花费也是惊人的,大大超出汉德利佩季的建议预算。
最终 K.2 的 24 项改动被认可,如将原机内的轰炸设备拆除,在机腹下和机翼下加装空中加油设备,更换“康维”MK201.17 引擎,推力增加至 9,344 公斤。第一架 K.2 于 1972 年 3 月 1 日首飞,1974 年 5 月配属第 55、57 中队和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服役。机队一直服役至 1988 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3:17
1955 年底,汉德利佩季推出了胜利者的改型 B.MK.2(以下简称 B.2)。尽管未来轰炸战术的发展方向是低空攻击避开岸基雷达,胜利者 B.2 还是坚持了高空高速的设计原则,事实上,这种坚持较火神有过之而无不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维(conways)”系列被指定为 B.2 的专用引擎,这样一来,翼根、进气道和引擎吊舱必须重新设计。
生产型 B.2,改装了 4 台推力 7,825 公斤的“康维”MK201.11 涡扇引擎,翼展加长了 3.1 米,改进了尾锥,更新了全机的电子设备,投入批量生产。1959 年 2 月 20 日首架生产型试飞,1962 年配属皇家空军司令部第 3 大队服役,共生产 34 架,其中一架交付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但在爱尔兰海上空的一次试飞过程中失踪,失事原因不明。事后估计是该机皮托管(空速管)出现故障,导致在超音速飞行中自动纵倾,造成飞机以 1 马赫的速度俯冲入海。
胜利者 B.2 最后还是用来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涂装由早期的防核暴闪光的白色改为绿灰相间的迷彩,并开始携带“蓝剑”核导弹。那时,美国的天弩(skybolt)空地导弹刚刚浮出水面,英国*急切的将之列入 V 力量的武器库,取消了若干已在生产线上的胜利者。(一架胜利者可携带 4 枚天弩,翼下每侧 2 枚;如果换成蓝剑,则只能在机腹挂载 1 枚,所以采用天弩,可以在保证现有打击力量的同时将机队规模缩减至原来的 1/4。)
汉德利佩季公司感到陷入了困境,因为*计划将所有的军机生产商合并为几个集团,今后只从这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定货。这意味着不列颠飞机公司(BAC)与霍克希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将成为*首选生产商。汉德利佩季本身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同任何公司合并——胜利者的前景不容乐观。*此时安抚性的恢复了胜利者的生产,承诺如果汉德利佩季与其他公司合并,将追加 27 架的定货。然而,在汉德利佩季与霍克希德利的谈判中途,*又狡猾的将 27 架的承诺修改为 5 架,胜利者的生产再也无法继续。1963 年 4 月,最后一架 B.2 下线,5 月交付英国皇家空军。1963 底,面临停产的胜利者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东南亚局势突变,印尼以武力威胁英国的保护国马来西亚。直到大批胜利者部署该地区,印尼的态度才有所收敛。但*始终未要求重开生产线,公司的希望又破灭了。 1967 年,汉德利佩季开始对胜利者 B.2 型改装成 K.2 加油机进行可行性研究。改型方案得到批准但被一拖再拖,直到公司倒闭,1970 年 2 月资产清算时仍未实施。
K.2 计划移交汉德利佩季的竞争对手霍克希德利公司。他们对 K.2 的原改装方案嗤之以鼻,武断的减小翼展,外移翼下吊舱。一系列的改动导致飞机性能反不如之前的型号——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工作是实质性的(包括彻底的分解,更换大梁,拆下多余的轰炸/电子对抗设备等),但花费也是惊人的,大大超出汉德利佩季的建议预算。
最终 K.2 的 24 项改动被认可,如将原机内的轰炸设备拆除,在机腹下和机翼下加装空中加油设备,更换“康维”MK201.17 引擎,推力增加至 9,344 公斤。第一架 K.2 于 1972 年 3 月 1 日首飞,1974 年 5 月配属第 55、57 中队和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服役。机队一直服役至 1988 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3:17
1955 年底,汉德利佩季推出了胜利者的改型 B.MK.2(以下简称 B.2)。尽管未来轰炸战术的发展方向是低空攻击避开岸基雷达,胜利者 B.2 还是坚持了高空高速的设计原则,事实上,这种坚持较火神有过之而无不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维(conways)”系列被指定为 B.2 的专用引擎,这样一来,翼根、进气道和引擎吊舱必须重新设计。
生产型 B.2,改装了 4 台推力 7,825 公斤的“康维”MK201.11 涡扇引擎,翼展加长了 3.1 米,改进了尾锥,更新了全机的电子设备,投入批量生产。1959 年 2 月 20 日首架生产型试飞,1962 年配属皇家空军司令部第 3 大队服役,共生产 34 架,其中一架交付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但在爱尔兰海上空的一次试飞过程中失踪,失事原因不明。事后估计是该机皮托管(空速管)出现故障,导致在超音速飞行中自动纵倾,造成飞机以 1 马赫的速度俯冲入海。
胜利者 B.2 最后还是用来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涂装由早期的防核暴闪光的白色改为绿灰相间的迷彩,并开始携带“蓝剑”核导弹。那时,美国的天弩(skybolt)空地导弹刚刚浮出水面,英国*急切的将之列入 V 力量的武器库,取消了若干已在生产线上的胜利者。(一架胜利者可携带 4 枚天弩,翼下每侧 2 枚;如果换成蓝剑,则只能在机腹挂载 1 枚,所以采用天弩,可以在保证现有打击力量的同时将机队规模缩减至原来的 1/4。)
汉德利佩季公司感到陷入了困境,因为*计划将所有的军机生产商合并为几个集团,今后只从这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定货。这意味着不列颠飞机公司(BAC)与霍克希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将成为*首选生产商。汉德利佩季本身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同任何公司合并——胜利者的前景不容乐观。*此时安抚性的恢复了胜利者的生产,承诺如果汉德利佩季与其他公司合并,将追加 27 架的定货。然而,在汉德利佩季与霍克希德利的谈判中途,*又狡猾的将 27 架的承诺修改为 5 架,胜利者的生产再也无法继续。1963 年 4 月,最后一架 B.2 下线,5 月交付英国皇家空军。1963 底,面临停产的胜利者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东南亚局势突变,印尼以武力威胁英国的保护国马来西亚。直到大批胜利者部署该地区,印尼的态度才有所收敛。但*始终未要求重开生产线,公司的希望又破灭了。 1967 年,汉德利佩季开始对胜利者 B.2 型改装成 K.2 加油机进行可行性研究。改型方案得到批准但被一拖再拖,直到公司倒闭,1970 年 2 月资产清算时仍未实施。
K.2 计划移交汉德利佩季的竞争对手霍克希德利公司。他们对 K.2 的原改装方案嗤之以鼻,武断的减小翼展,外移翼下吊舱。一系列的改动导致飞机性能反不如之前的型号——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工作是实质性的(包括彻底的分解,更换大梁,拆下多余的轰炸/电子对抗设备等),但花费也是惊人的,大大超出汉德利佩季的建议预算。
最终 K.2 的 24 项改动被认可,如将原机内的轰炸设备拆除,在机腹下和机翼下加装空中加油设备,更换“康维”MK201.17 引擎,推力增加至 9,344 公斤。第一架 K.2 于 1972 年 3 月 1 日首飞,1974 年 5 月配属第 55、57 中队和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服役。机队一直服役至 1988 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3:17
1955 年底,汉德利佩季推出了胜利者的改型 B.MK.2(以下简称 B.2)。尽管未来轰炸战术的发展方向是低空攻击避开岸基雷达,胜利者 B.2 还是坚持了高空高速的设计原则,事实上,这种坚持较火神有过之而无不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维(conways)”系列被指定为 B.2 的专用引擎,这样一来,翼根、进气道和引擎吊舱必须重新设计。
生产型 B.2,改装了 4 台推力 7,825 公斤的“康维”MK201.11 涡扇引擎,翼展加长了 3.1 米,改进了尾锥,更新了全机的电子设备,投入批量生产。1959 年 2 月 20 日首架生产型试飞,1962 年配属皇家空军司令部第 3 大队服役,共生产 34 架,其中一架交付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但在爱尔兰海上空的一次试飞过程中失踪,失事原因不明。事后估计是该机皮托管(空速管)出现故障,导致在超音速飞行中自动纵倾,造成飞机以 1 马赫的速度俯冲入海。
胜利者 B.2 最后还是用来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涂装由早期的防核暴闪光的白色改为绿灰相间的迷彩,并开始携带“蓝剑”核导弹。那时,美国的天弩(skybolt)空地导弹刚刚浮出水面,英国*急切的将之列入 V 力量的武器库,取消了若干已在生产线上的胜利者。(一架胜利者可携带 4 枚天弩,翼下每侧 2 枚;如果换成蓝剑,则只能在机腹挂载 1 枚,所以采用天弩,可以在保证现有打击力量的同时将机队规模缩减至原来的 1/4。)
汉德利佩季公司感到陷入了困境,因为*计划将所有的军机生产商合并为几个集团,今后只从这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定货。这意味着不列颠飞机公司(BAC)与霍克希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将成为*首选生产商。汉德利佩季本身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同任何公司合并——胜利者的前景不容乐观。*此时安抚性的恢复了胜利者的生产,承诺如果汉德利佩季与其他公司合并,将追加 27 架的定货。然而,在汉德利佩季与霍克希德利的谈判中途,*又狡猾的将 27 架的承诺修改为 5 架,胜利者的生产再也无法继续。1963 年 4 月,最后一架 B.2 下线,5 月交付英国皇家空军。1963 底,面临停产的胜利者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东南亚局势突变,印尼以武力威胁英国的保护国马来西亚。直到大批胜利者部署该地区,印尼的态度才有所收敛。但*始终未要求重开生产线,公司的希望又破灭了。 1967 年,汉德利佩季开始对胜利者 B.2 型改装成 K.2 加油机进行可行性研究。改型方案得到批准但被一拖再拖,直到公司倒闭,1970 年 2 月资产清算时仍未实施。
K.2 计划移交汉德利佩季的竞争对手霍克希德利公司。他们对 K.2 的原改装方案嗤之以鼻,武断的减小翼展,外移翼下吊舱。一系列的改动导致飞机性能反不如之前的型号——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工作是实质性的(包括彻底的分解,更换大梁,拆下多余的轰炸/电子对抗设备等),但花费也是惊人的,大大超出汉德利佩季的建议预算。
最终 K.2 的 24 项改动被认可,如将原机内的轰炸设备拆除,在机腹下和机翼下加装空中加油设备,更换“康维”MK201.17 引擎,推力增加至 9,344 公斤。第一架 K.2 于 1972 年 3 月 1 日首飞,1974 年 5 月配属第 55、57 中队和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服役。机队一直服役至 1988 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0 00:14
1955 年底,汉德利佩季推出了胜利者的改型 B.MK.2(以下简称 B.2)。尽管未来轰炸战术的发展方向是低空攻击避开岸基雷达,胜利者 B.2 还是坚持了高空高速的设计原则,事实上,这种坚持较火神有过之而无不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维(conways)”系列被指定为 B.2 的专用引擎,这样一来,翼根、进气道和引擎吊舱必须重新设计。
生产型 B.2,改装了 4 台推力 7,825 公斤的“康维”MK201.11 涡扇引擎,翼展加长了 3.1 米,改进了尾锥,更新了全机的电子设备,投入批量生产。1959 年 2 月 20 日首架生产型试飞,1962 年配属皇家空军司令部第 3 大队服役,共生产 34 架,其中一架交付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但在爱尔兰海上空的一次试飞过程中失踪,失事原因不明。事后估计是该机皮托管(空速管)出现故障,导致在超音速飞行中自动纵倾,造成飞机以 1 马赫的速度俯冲入海。
胜利者 B.2 最后还是用来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涂装由早期的防核暴闪光的白色改为绿灰相间的迷彩,并开始携带“蓝剑”核导弹。那时,美国的天弩(skybolt)空地导弹刚刚浮出水面,英国*急切的将之列入 V 力量的武器库,取消了若干已在生产线上的胜利者。(一架胜利者可携带 4 枚天弩,翼下每侧 2 枚;如果换成蓝剑,则只能在机腹挂载 1 枚,所以采用天弩,可以在保证现有打击力量的同时将机队规模缩减至原来的 1/4。)
汉德利佩季公司感到陷入了困境,因为*计划将所有的军机生产商合并为几个集团,今后只从这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定货。这意味着不列颠飞机公司(BAC)与霍克希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将成为*首选生产商。汉德利佩季本身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同任何公司合并——胜利者的前景不容乐观。*此时安抚性的恢复了胜利者的生产,承诺如果汉德利佩季与其他公司合并,将追加 27 架的定货。然而,在汉德利佩季与霍克希德利的谈判中途,*又狡猾的将 27 架的承诺修改为 5 架,胜利者的生产再也无法继续。1963 年 4 月,最后一架 B.2 下线,5 月交付英国皇家空军。1963 底,面临停产的胜利者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东南亚局势突变,印尼以武力威胁英国的保护国马来西亚。直到大批胜利者部署该地区,印尼的态度才有所收敛。但*始终未要求重开生产线,公司的希望又破灭了。 1967 年,汉德利佩季开始对胜利者 B.2 型改装成 K.2 加油机进行可行性研究。改型方案得到批准但被一拖再拖,直到公司倒闭,1970 年 2 月资产清算时仍未实施。
K.2 计划移交汉德利佩季的竞争对手霍克希德利公司。他们对 K.2 的原改装方案嗤之以鼻,武断的减小翼展,外移翼下吊舱。一系列的改动导致飞机性能反不如之前的型号——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工作是实质性的(包括彻底的分解,更换大梁,拆下多余的轰炸/电子对抗设备等),但花费也是惊人的,大大超出汉德利佩季的建议预算。
最终 K.2 的 24 项改动被认可,如将原机内的轰炸设备拆除,在机腹下和机翼下加装空中加油设备,更换“康维”MK201.17 引擎,推力增加至 9,344 公斤。第一架 K.2 于 1972 年 3 月 1 日首飞,1974 年 5 月配属第 55、57 中队和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服役。机队一直服役至 198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