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人对其他人为什么一会称名一会称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4:4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3:44
现代人为什么有姓又有名?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名字是用来标识一个人的,古代人比较麻烦而已。名是正事称呼,字是日常的称呼。
古代,一般是称呼别人的字,表示尊重,比如,曹操对关羽说“仰慕云长已久”,不能说“仰慕关羽已久”,一般情况是不会称呼别人的名,只会称呼别人的字。
但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是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献帝奖励曹操,就要说“曹操”怎么样怎么样,不必称曹孟德。
古人自称的时候,是说名的,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亮本布衣,躬耕南阳”,不能自称“孔明”。新三国电视里,曹操自称“我曹孟德”怎么样怎么样,这是不对的。
名、字的区别是一种礼仪吧,古代直呼其名,有骂人的意思,比如曹操讨伐袁绍的檄文,就成他袁绍,不叫他袁本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3:44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3:45
不只三国的人有名又有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3:45
不仅三国人有字,其他朝代也有。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 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古代人在冠礼的时候会有人给取字,有字表明*。平时也是以字相称,表示亲近等。呼名一般是非常严肃的场合。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20683.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3:46
1
不仅三国时的人有名又有字。
古代的人有名有有字,这一名字体系一直的延续到了*时期,一直到*时期很多文化人都有名又有字。
如楼上所说,名和字从取和用都稍微的有些区别。
当然,名和字常常都在意思上有互补和配合,也就是说名和字从内涵意义上说不是完全*的。就像韩愈字退之……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现在名和字就没再分。
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