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21: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2:24
《中国农村发展方向探究》
2010-2011年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谈农村问题,必须从改革开放谈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村改变了贫困的面貌,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但是经过30多年的实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当今世界联系紧密,农业、农村、 农民三大主体又在中国这个整体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形势势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时值寒假,利用返回家乡之暇,根据我在日照市惠家沈马庄村的调查,从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究。
一、调查地农村的现状
调查的时间开始于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二),首先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该村劳动力较少剩余在家。村中仅见60多岁的老者步履蹒跚。走访村主任得知:该村共有人口768人,其中男性劳动力(20-50岁)为236人,外出务工人员为206人;占男性劳动力的87%。该村家庭每人经营耕地1.1亩,户均耕地3.6亩。
时值秋冬大旱,我到了几个水库,发现水库中仍然有大量的可用水,但是大多数的麦田里的小麦的生长情况却并不容乐观。许多麦田的小麦呈现干枯、卷叶现象,用手一碰,叶子便如薄饼一样粉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水而不浇的现象呢?
与农业旱情的冷处理相反,该村的建设工程却是热火朝天。大量的鸡舍、猪舍等开始向耕地要地方。这种景象尤其体现在该村的河西边:由于河西原为该村的果园,约为200亩,因2002年-2005年这几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及农资价格上涨,果树被砍而重新种植杨树,造成该地实际上的撂荒。而在此兴建屋舍,完全是个人意愿,而非现行土地法所允许的。经济发展下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及问题也令人担忧。
二、该调查村地农村所发现的问题
<一>重农思想消退,农村劳动力渐趋不足
在该调查村,农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正在下降,这主要体现在30-50岁的男性劳动力上。而尚未成家却已工作的新一代农民多选择了外出务工。(按照随机抽样抽取了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30-50岁的男性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 72%是季节性外出务工,7%发展养殖业、9%常年外出务工,只有12%的男性被调查者仍然从事简单的种植业。种植业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从调查中得知:生活开支增多、农民收入有限、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等诸多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放弃农业;而该村所在市有关部门在2000年的统计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为13%。显然,在城市化过程加快、城乡壁垒逐渐打破等因素影响下,农村的劳动力不仅没有了剩余,而是演变为大量的流失。
<二>农民增收困难重重
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对国民经济全局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民增收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价格相对走低,农业对农民的贡献逐年减少。
自05年以后,我国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相对的农资产品价格却涨幅过大,与08年相比,2009年农资产品化肥、地膜、农药的价格分别上涨了23%、18%和31%。虽然09年,农产品如大蒜、绿豆、白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游资炒作行为,农民从中并无多少收益。
2、农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该村农业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户耕3、6亩,规模小,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该调查村作为种植业区,农产品品种改良更新步伐不快,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该村优质小麦面积不足5%,市场需求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数量更是微乎其微。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该市的部分地域农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优势不突出。部分地区结构调整方式落后,并且仍存在行政干预过度和强迫命令现象。结构雷同导致各地农业产业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造成“你调我也调”,忽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调动不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发展受限。
自2005年以来,尽管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比重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观念、收入等原因,导致农民在二、三产业的不稳定性;该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中有73.7%仍然没有放弃农村的土地。
另外,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快。全市有200余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是实际加工能力不到农产品总量的16%,且大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加工品。当地集体经济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基础设施薄弱,集聚效应差、资源利用率低,这些均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基层执政基础不牢
实际上,在农村未实行民主选举之前,村内矛盾多被掩盖。实行民主选举后,家族势力为某些村中利益斗争激烈,部分农村干部的贪腐和不作为显现。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自信心,导致大多数农民对本村发展漠不关心。
三、对调查中发现问题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尝到甜头
秋冬的大旱使当地冬小麦受到严重打击,农田里的小麦稀稀拉拉;虽然干旱有其客观原因,但是主观原因是村民保守传统种植品种不变,一场干旱可能导致村民的收入大减。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调整结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有的农户擅长经济作物种植,有的可以发展养殖业,有的可以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出路是很多的。相对于现在片面强调要外出务工,着力于从农业自身找发展点更符合农村的长远发展。
2、盯着市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调查村在90年代发展的起来的果园曾经给农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是现在的果园却是一片荒芜。相对该村,有的乡镇则看到了市场的变化发展农业,如水果辣椒、韩国板栗等新品种的引进推广。
3、农户唱主角,*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农改经、经改农,也不是品种结构一调就大功告成,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到主攻环节与配套环节同步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和农民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农民要转变思想,增强市场意识,知道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以获得收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优良品种、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以及治安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上。转变观念,*将大有作为。
<二>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以前提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反,我们应该探索如何留住一部分新生代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大量的农民,而盲目外出务工的农村,多老幼妇孺;现存的农村人口结构不能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1、以新思路培养新农民。
怎样让村庄里零星出现的新农民壮大呢?我认为,首先,调动一些农民带头人的积极性,以务实有效的内容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培养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视野,促进农民受教育程度,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的不足。许多农民有好的思想,但是农村的环境却不能满足其发展的愿望。现阶段,注重农村自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顺城乡关系显得越来越紧要。
<三>加强农村基层建设。
目前,有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以权谋私,为民服务意识差等问题,亟需加强教育监督;另一方面,在民主选举中,农民自身要有主人翁意识,把思想作风好、办事公道、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其次,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开财务收支,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农村负担、水电费收缴、集体经济项目承包和群众关心的其他事项,让农民放心满意。
最后,我认为应该继续推行干部驻村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深刻感受到“密切联系群众”这句话的重要性。上层领导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脱离群众,工作中信息不灵,情况不明,极易处置不当;同时,农村基层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通过深入实际,不尚空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