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5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2:30
虞喜通过与喜帕恰斯不同的途径独立发现了岁差现象。虞喜把古今对冬至中天星宿的观察记录做了对比,发现唐尧时期冬至黄昏中天星宿为昴宿,而2700年之后的西晋时期,冬至黄昏中天星宿却在东璧。
对于这种变迁的原因,虞喜明确地把它归结为冬至点连续不断地西移,也就是冬至太阳所在的位置逐渐偏西造成的。
从冬至点不断地西移,虞喜进而悟到,今年冬至太阳在某宿度,可是到了明年太阳并没有回归到原来的宿度,这样每隔一年,稍微有差。因此,虞喜把一回归年太阳走过的路程小于一周天的现象称为"岁差"。
天体的引力导致地球潮汐,潮汐导致地球差异旋转,地球差异旋转导致岁差。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了解这些道理,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年结论。这就发现了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2:30
虞喜把古今对冬至中天星宿的观察记录作了对比,发现唐尧时代(约公元前2400年)冬至黄昏中天星宿为昴宿,而2700年之后的冬至黄昏中天星宿却在东璧。虞喜明确地把这种变迁归结为冬至点连续不断地西移,也就是冬至太阳所在的位置逐渐偏西造成的。从冬至点不断地西移,虞喜进而悟到岁终并非天周,如今年冬至太阳在某宿某度,可是到了明年太阳并没有回归到原来的宿度,这样每隔一岁,稍微有差。因此,虞喜把一回归年太阳走过的路程小于一周天的现象称为“岁差”。
固体潮汐导致地壳平均每年滞后地幔50.266角秒自转导致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