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过华清宫》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3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2 04:41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寻找历史的足迹时,总伴随着诗人、词人等的美文佳作。一句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绝于耳。我们每逢初春时节,小草初绿,就会想起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我们青少年离家读书之时,那思家之情好似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穿越时空,是时近晚唐,偶听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百感交集......
在骊山上,有一座华清宫—专供唐玄宗,杨贵妃游乐之地。骊山分为东西绣岭,那里林木茂盛,花卉奇特美丽,建筑更是独具特色,如团团锦绣,美不胜收。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之地,却时常有人快马加鞭,惊尘溅血,赶往华清宫。不了解状况的人还以为发生什么军国大事,连如此美景都顾不得驻足瞧上一眼。原来是为了给杨贵妃送上她喜食的鲜荔枝,山上的妃子无视他人是费了多大周章,流了多少鲜血摘来的荔枝,只是会心地一笑—荔枝来了!
杜牧这首途经骊山有感而作的诗,深刻讽刺了这种荒谬的现象,诗人用看似夸张的手法描写观者以为出了什么军国大事,而实质上是间接有力地批判这种行为。诗人寓意蕴籍,描写了美人的灿烂一笑,这是美,而这美的笑容却需要多大的代价可想而知,美中含着恶,真是朵恶之花!诗中的景色优美,人物貌美,而现象.思想却是丑恶的。“华清宫”字面就似如宫殿十分华丽,却空有华丽的外表,因为里面人心冷淡,无“暖”字可言!
古代的女流之辈,都是“头发长见识短”,不喜国事,只善规规矩矩处理一些家务事,伺候夫君。杨贵妃虽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却仍是女流之辈,喜欢陪皇上嬉戏玩乐,没有什么大的忧愁,不需要忙着处理国政,也不需为黎民百姓着想,实在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端庄淑女,规矩做事。而她却只是为了得到鲜荔枝,下令一句话,险些要了他人的命。纵然如此,她也不在意,只要能吃到可口的荔枝变心满意足,又是一种只懂得吃穿的贵妇形态。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古代黑暗腐朽的*制度。皇帝是万人敬仰的,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选妃要从家世显赫或各地挑选秀女,一般都是年轻貌美,一旦被皇上挑中,就好比飞上枝头做凤凰,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她们以后的命运却仍会发生很大变化。辟如后宫佳丽三千,只有极少数的人受到皇帝的恩宠,绝大多数人形如被打入“冷宫”。被皇帝冷落的嫔妃只能在那深宫大院里徘徊,还要忍受孤独落寂到死为止,而被皇帝宠爱的嫔妃,她们享有极大的权利,虽然无权干涉朝政,但只要她们一句话,即使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功臣也能被置于死去。后宫众妃争宠,形成彼此间相互愁恨的关系,也使她们因此变得任性骄横,占有欲极强。他们说什么,做奴才的必须满足她们,她们哪里知道随口的一句话,要想实现是如此之难。
因为当时已是晚唐时期,百姓生活疾苦,社会制度腐朽,因此杜牧咏史之作很多,好发议论,表达自己对某一真正的生活所反映的制度黑暗。
今天不管男女都享有受教育权,女子不再是过去软弱*,没有见识的女子了,今天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现在已没有等级制度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把握时机,奋斗今天!不做恶之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2 04:41
《过华清宫》读后感
本篇通过精选送荔枝这一典型素材,巧妙地讽喻了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长安回望绣成堆”,作品起句便重笔描述了华清宫的所在地骊山的非同他处的景色。在这里,诗人杜牧不是按照题目中的“过”而站在骊山去写骊山,而是将观察点落在了“长安”,从
“回望”的角度来写的,仿佛用了一个超长焦距的镜头,聚焦了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郁,花团锦簇,期间掩映着豪华的宫殿楼阁。“绣成堆”三个字,表面上看是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但诗人此处的实在用意应在于暗示坐落于骊山优美环境之中富丽堂皇的华清宫的亭台楼阁。这是诗人为后面将要出场的两个描写实体“一骑红尘”和“妃子笑”做的环境铺垫,是远写华清宫的背景。
“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一句是在展示山顶上那座行宫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是在告诉读者,为了不延误荔枝运送的时间,华清宫平日紧闭着的层层宫门早已经就全部打开了。“千门”,极言宫门之多,宫殿之大,平日里戒备之森然。“次第开”,意为攻门一层层,一道道依次打开,为的是让运送荔枝的“一骑”畅通无阻。从中不难看出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所做的超常举措。这是为后文所要推出的描写实体出场做的人文铺垫。这句是近写华清宫。
“一骑红尘妃子笑”,诗人在这一句里将两个描写实体,即两个文学形象同时推出来了,前一个是运送荔枝的官差骑着骏马风驰电掣直奔骊山华清宫而来的一路“红尘”的形象,后一个则是老远的望见“一骑红尘”飞驰而来时喜形于色的“妃子笑”这一形象。“妃子”,即杨贵妃,我们都知道,杨贵妃的娘家在四川,也就是说,杨贵妃未进宫之前就生活在岭南一带荔枝的产地,因此杨贵妃自幼就喜欢吃荔枝,并且尤为喜欢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还带着露珠的鲜荔枝,而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以满足其色欲,则不惜劳民伤财,差人从遥远的四川不分昼夜、马不停蹄地往华清宫运送带着露珠儿的新鲜荔枝。诗人将两个形象熔于一炉,构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有效地突出了讽喻的效果,胜似任何方式的直抒己见。
“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三字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其实“无人知”恰恰是“人人知”,“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也没必要“知”,这就令人觉得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的“千门次第开”构成了巧妙的呼应。
杜牧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两点尤为值得一提,一是含蓄、精深,诗人在字里行间没有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二是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语言朴素自然,寓深意于平白之中,堪称谓咏史之佳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2 04:42
应该读第二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