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赵尚志的事迹简单介绍,还有写一点感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8: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7:50
抗日英雄赵尚志,1925年夏加入中国*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受党派遣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
1926年5月,赵尚志毅然退出黄埔军校,按照党的指示,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满洲*常委、**。
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军第3军军长。
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
后任*北满临时*执委会*、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餐风宿露,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敌人一次次重兵“讨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赵尚志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军事家,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威震中外的抗日民族将领,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传奇民族英雄。通过赵尚志将军的一生,可以看到先烈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当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奋勇向前。
赵尚志将军的人物经历。
赵尚志与李兆麟等领导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取得了五常堡、肖田地等多次战斗的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扩大了哈东支队的*影响。
赵尚志与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会合,扩大和巩固了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帮助汤原游击队完成了改编任务。赵尚志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活跃在松花江两岸,极大地鼓舞了北满人民的抗日热情。
以上内容参考 平顶山市*——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赵尚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9:08
誓与日寇拼到底,勇救民众于水深。牢记血泪“九一八”,永远怀念赵将军。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0:43
抗日英雄赵尚志100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2:34
你很厉害,写的很生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4:42
誓与日寇拼到底,勇救民众于水深。牢记血泪“九一八”,永远怀念赵将军。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