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和佛教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5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21:53
瑜伽的梵文是Yoga,在《梨俱吠陀》中原意是给牛马“装上道具”,后来引申
为联系、瞑想或心的统一等涵义。我国佛教中有译为“禅”或“相应”。《瑜
伽经》称它为“抑止心的作用”。它是六师外道之其中一派。本派严格的说不
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种古代的遗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
践。本方法为印度许多宗派所摄取,佛教的唯识论在印度就称为“瑜伽行
派”,
瑜伽的最早理论在吠陀、奥义有所记载(如控制心思、统一感官、呼吸出
纳),但本派思想最系统的阐述是钵颠舍梨的《瑜伽经》,本人推定是公元前
一世纪的人,本经分四章。在本经中批判过一切有部的四论师说,和瑜伽行派
的“三界唯心”和“自证分”说,所以有人认为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本经的
注释有公元五世纪时毗耶婆的《瑜伽论》,以及十一世纪时菩舍提婆的《菩舍
提婆评注》。早期的瑜伽行分两种:一、行瑜伽(自律行为);二智瑜伽(道
德、精神的综合修练)。这两种分八个阶段来修练,即所谓的八支的行法
有人认为,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受古奥义书中的“禅定思想”是无疑的。
在佛陀求道过程中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邬陀迦•罗摩子,佛陀
从他学禅定,早期佛教所提出的四谛和三十七道品,许多是在定的基础上来阐
发的。
大乘佛教进一步发挥成“定慧双修”,也就是谈止观,正与行瑜伽和智瑜伽有
相似之处,都是由定入慧的。在唯识的一些典藉中有非常详细的有关瑜伽的说
明,在《瑜伽师地论》中把修行的境地分成十七层,甚至比瑜伽派还要繁琐。
到大乘密教时期,把瑜伽推到了极端。如无上瑜伽部(着重中脉)、父部(着
重修气息)称命瑜伽。母部(着重意念集中),又称精进瑜伽。无二瑜伽(双
修法)。
佛教的瑜伽传入我国后,对后来的禅宗、天台宗(六妙)、净土宗(念佛三昧)都有极大的影响。
【瑜伽】
(术语)Yoga,一作瑜誐。男声呼曰瑜伽,女声呼曰瑜只Yogin,与物相应之义(瑜只Yogin为瑜伽Yoga之修行者,其体声第一格为Yogi女声为Yogini此解及末出大日经疏之解有疑)。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此中显宗多取理相应之义,瑜伽唯识之瑜伽是也。密教取行相应之义,瑜伽三密之瑜伽是也。唯识述记二本曰:“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大日经疏二曰:“瑜伽释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只,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即身义曰:“瑜伽者翻云相应,相应涉入,即是即义。”
【瑜伽宗】
(流派)密教之总名也。又别谓密教中之大日宗。大日经所说胎藏部之真言是也。以与金刚部之金刚顶宗相对。菩提心论心钞上曰:“瑜伽大日经宗通名也。谓大日经等也。此经疏中指大日经云此瑜伽宗故。”【又】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为瑜伽宗。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则瑜伽。”
【瑜伽师】
(术语)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参见:瑜伽)。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禅定相应之人,名为瑜伽师。又此名虽通于显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观行者。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名瑜伽师,即有财释。”圆觉大钞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谓一与境,二与行,三与理,四与果,五与机相应也。虽有多说,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师者即观行人,是师之称,如云禅师。”俱舍光记业品一曰:“瑜伽师,即观行者异名也。”梵Yoga%ca%rya。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21:53
瑜伽的梵文是Yoga,在《梨俱吠陀》中原意是给牛马“装上道具”,后来引申
为联系、瞑想或心的统一等涵义。我国佛教中有译为“禅”或“相应”。《瑜
伽经》称它为“抑止心的作用”。它是六师外道之其中一派。本派严格的说不
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种古代的遗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
践。本方法为印度许多宗派所摄取,佛教的唯识论在印度就称为“瑜伽行
派”
佛祖释迦牟尼在修行的早期,在悟道之前就修过瑜珈。
佛教的大乘教派也借用了这一好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密宗教派,干脆把修行就叫做瑜珈。只是这里的瑜珈和原来的瑜珈已有很大区别,在心性*方面是过去所不能启及的,也可以这么说佛教利用了瑜珈,发展了瑜珈!
现在的瑜珈功注重的是形体锻炼,在修心性方面是有欠缺的。借用中国道家的一句话,只修性不修命,难以超凡入圣;只修命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形体锻炼叫修命,心灵*叫修性)
从这个角度说,光练瑜珈是难以解脱的,瑜珈修得好,也仅仅是修得好而已。当然有很多瑜珈大德性命双修,成就极高,有的成为佛教大成就者的启蒙导师;而佛教的大师们也会给瑜珈士以指点。
所以事物都是两面的,不可以偏概全,否则失之公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21:54
一、佛教的产生与瑜伽密不可分,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前修持的即是瑜伽苦行。而释迦牟尼当初所学习的禅定并最终将其定位于佛教徒的重要修行手段的方法亦是瑜伽冥想的一部分。 瑜伽在佛教初始阶段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瑜伽理念建立佛教世界观,争取解脱。
2、通过瑜伽理念建立和发展佛教理论。
3、通过瑜伽观念得到神通。
二、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योग)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21:55
如果想了解这个,有一条脉络建议多了解一下。唐三藏与中国佛教的关系可谓妇孺皆知吧?但唐僧取的是什么经呢?是《瑜伽师地论》。在唐玄奘讲经的西元620年代,他深切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於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后几经波折终于到达天竺国,在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的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并回来翻译成汉文。《瑜伽师地论》被很多人认为是唐玄奘最完全、最接近原本、最精妙、影响海内外最大的译著。
那么《瑜伽师地论》与瑜伽又是什么关系呢在百度百科你就可以找到“《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论书。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
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佛教是在传统瑜伽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出来的。
当然,本观点仅供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21:55
瑜伽在佛教产生很久以前就有了,相传释迦摩尼就是练习瑜伽之后开悟的
在佛教的修习中,很多都借用了瑜伽的练习方法
按照瑜伽师的观点,佛教的创始人 佛祖是维史奴的一个化身,薄伽梵往世书中预言了他的显现